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骨质疏松的“无声侵蚀”与防治关键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角度下的心脏病预防与调理 骨质疏松的“无声侵蚀”与防治关键 老人腰背酸痛?这些锻炼能缓解 血液净化——身体 “排毒” 的科学机制与应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质疏松的“无声侵蚀”与防治关键

作者: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黎洪兰

清晨的脊柱外科病房里,68岁的王阿姨正捂着腰,满脸痛苦。她怎么也没想到,一次弯腰提水桶的动作,竟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医生告诉她,这是骨质疏松在“作怪”——她的骨密度T值已低至-3.2,远低于正常值。像王阿姨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19.2%,但超80%的患者在骨折前从未意识到自己患病。这种“沉默的疾病”,正悄然侵蚀着无数人的骨骼健康。

骨骼的“隐形衰退”:从健康到脆弱的悄然转变

我们的骨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更新的“生命工厂”。成骨细胞负责建造新骨,破骨细胞则拆除旧骨,两者平衡维持着骨骼强度。然而,30岁后,骨量开始缓慢流失,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骤降,流失速度加快,每年可达2%-3%。当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变得像“蜂窝煤”般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隐蔽性是其最大威胁。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腰背酸痛、身高缩短,易被误认为“年纪大了自然现象”。但当脊柱、髋部或腕部发生骨折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数据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年内死亡率高达20%,存活者中50%会留下永久性残疾。

您是高危人群吗?三分钟自测风险

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以下因素可能让您提前进入“高危名单”——

不可控因素:年龄>50岁、女性绝经、家族中有髋部骨折史;  

可控因素: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  

疾病与药物:糖尿病、甲亢、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  

快速自测—— 

父母是否曾因轻微跌倒导致髋部骨折?  

是否经常饮酒(每天>2杯)或吸烟?  

是否体重过轻(BMI<19)?  

是否40岁后身高缩短>3厘米?  

是否每天户外活动<10分钟且未补充维生素D?  

若以上问题有3个以上回答“是”,建议尽快进行骨密度检测。

防治关键: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筑防”

骨质疏松的防治需贯穿全生命周期,核心在于“早筛、早防、早治”。

一级预防——给骨骼“打地基”  

营养强化:每日钙摄入需达1000-1200毫克。牛奶是最佳来源(300毫升牛奶含钙约300毫克),此外可搭配豆腐、深绿色蔬菜(如芥蓝、油菜)。若饮食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但需注意分次服用(单次不超过500毫克)以提高吸收率。  

运动处方: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能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平衡训练(如太极、单腿站立)可降低跌倒风险。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次30-60分钟。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男性酒精≤25克/天,女性≤15克/天);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家居环境安装扶手、防滑地砖,减少跌倒隐患。

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的“精准狙击”  

50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DXA法),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若T值≤-2.5,需立即启动治疗;若-2.5<t值<-1.0,则属于“骨量减少”,需加强预防。< p="">

 三级预防——骨折后的“综合康复”  

以脊柱骨折为例,急性期需卧床休息2-4周,佩戴支具保护,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治疗需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特立帕肽(促进骨形成),疗程通常持续3-5年。

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桥式运动、平板支撑),增强脊柱稳定性,预防二次骨折。

脊柱护士的“贴心提醒”:细节决定成败

钙剂服用误区:避免与高纤维食物(如燕麦)、铁剂同服,以免影响吸收;若需同时补充铁剂和钙剂,建议间隔2小时以上。  

维生素D的“光合作用”: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免暴晒;肤色深或居住在高纬度地区者需适当延长日照时间。  

防跌倒“黄金法则”:选择防滑鞋,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夜间起床时先开灯,保持通道畅通;浴室安装扶手和防滑垫。

结语:守护骨骼,就是守护未来  

骨骼的健康,是支撑我们行走、奔跑、拥抱生活的基石。骨质疏松虽隐蔽,但并非不可战胜。从今天起,关注饮食中的每一口钙,迈出脚下的每一步运动,定期检测骨密度,让骨骼这座“生命大厦”更加坚固。正如王阿姨在康复后所说:“现在我才明白,爱自己,从爱骨头开始。”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