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龄女性中,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是一种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作为以内分泌紊乱和代谢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5%-10%的育龄女性,却常因认知不足被延误干预。
别被名字误导
“多囊卵巢”是B超检查中对卵巢形态的描述——卵巢内可见≥12个直径2-9mm的小卵泡,这些卵泡往往发育停滞无法成熟排卵。但PCOS绝非单纯的卵巢形态异常,而是涉及全身的复杂综合征,核心是激素失衡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核心问题:激素平衡被打乱
正常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雄激素等激素精密协作,维持月经与排卵规律。PCOS患者的激素平衡被打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雄激素过高:这是PCOS的核心特征。女性体内本就存在少量雄激素,一旦水平升高,会导致多毛(面部、胸腹、背部出现粗硬体毛)、顽固性痤疮(尤其面部下方和下颌线)、头顶脱发等问题。
排卵障碍:因LH/FSH比值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卵泡难以成熟排出,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天或每年<8次)、闭经或不规则出血。
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迫使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维持血糖。高胰岛素会刺激卵巢分泌更多雄激素,还会降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导致游离雄激素升高,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常见症状:不只是月经不调
PCOS症状个体差异大,常见“报警信号”包括——
月经异常(周期紊乱、闭经、淋漓不净)
高雄激素表现(多毛、痤疮、脂溢性皮炎、脱发)
肥胖(40%-60%患者超重,以腹部肥胖为主),但瘦体型也可能患病
不孕(排卵障碍导致受孕困难)
黑棘皮症(颈、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出现灰褐色天鹅绒样斑块,提示胰岛素抵抗)
情绪问题(焦虑、抑郁风险升高)
睡眠障碍(易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潜在的长期健康风险
PCOS的影响贯穿一生,远不止生育问题——
代谢风险:2型糖尿病风险是普通女性的2-4倍,且发病提前;易出现血脂异常(甘油三酯高、“好胆固醇”低)、高血压,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非酒精性脂肪肝几率上升。
子宫内膜病变:长期无排卵使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保护,持续受雌激素刺激易增生,甚至发展为内膜癌。保持规律月经(自然或药物诱导)是重要防护措施。
孕期风险: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子痫前期、早产等并发症几率增加。
诊断:不只是看B超
PCOS需通过排除性诊断,满足鹿特丹标准中的两项即可确诊——
排卵稀少或无排卵;
高雄激素的临床/生化表现(多毛、痤疮或血检雄激素高);
超声显示多囊卵巢形态(单侧/双侧卵巢有≥12个小卵泡或卵巢体积>10ml)。
注意:单纯卵巢多囊样改变不能诊断PCOS,需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医生还会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甲状腺疾病等类似病症。
治疗与管理:个体化、长期化
PCOS虽无法根治,但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治疗需根据年龄、症状、生育需求制定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
生活方式调整(核心措施)——
饮食:控制总热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高纤维食物,减少精制碳水、添加糖和饱和脂肪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等)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搭配力量训练,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体重管理:超重者减重5%-10%即可显著改善月经、激素水平和排卵;正常体重者需维持健康体重
药物治疗(按需选择)——
调节月经与保护内膜:无生育需求者可用孕激素(地屈孕酮等)定期诱导月经;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优思明、达英-35等)可降雄、调经,需医生评估适用度
改善高雄激素:避孕药联合螺内酯(抗雄激素药)增强效果,需避孕(螺内酯有致畸性);痤疮可外用维A酸类等药膏
改善代谢:二甲双胍适用于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者,辅助改善内分泌
助孕治疗:有生育需求者可在医生监测下用克罗米芬、来曲唑促排卵;一线药无效时可用促性腺激素注射或腹腔镜打孔术;必要时采用试管婴儿技术。
重要提醒:PCOS是可管理的慢性病,积极干预能改善生活质量。治疗需个体化,由医生制定方案,需每年至少随访一次,监测血糖等指标,关注心理健康,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勿自行用药。
结语
综上所述,PCOS虽复杂,但早发现、早干预、坚持管理是关键。通过科学认识和积极应对,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拥有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