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糖尿病遇上血透,日常护理全指南 - 数字报刊系统 做好几件小事,告别眼睛干涩酸胀 乙肝检验阳性,还能和家人共餐吗? 超声检查——乳腺癌早筛的重要工具 糖尿病遇上血透,日常护理全指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尿病遇上血透,日常护理全指南

作者:阳春市人民医院 吴翠连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液透析(简称 “血透”)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替代治疗方式。当糖尿病患者需接受血透时,病情会更复杂 —— 高血糖加速肾脏损伤,血透又可能影响血糖波动和营养状态,日常护理难度显著增加。做好科学护理,能稳定血糖、保护残余肾功能、减少透析相关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下面讲讲具体做法。

 

饮食:控糖、限水、保营养,三者缺一不可

 

饮食是糖尿病合并血透患者护理的“重中之重”,核心是控制血糖的同时,兼顾营养均衡和水分、电解质稳定。

需严格控制总热量,按体重、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占50%-60%,选全麦面包、糙米等低GI食物,远离精制糖;蛋白质占10%-20%,以鸡蛋、牛奶等优质动物蛋白为主,每日0.8-1.2克/公斤(如60公斤约50-70克),满足需求又不加重肾脏负担;脂肪占20%-30%,少吃动物内脏等饱和脂肪酸,多吃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

同时,严格限盐限水:每日食盐不超5克,避免腌制食品,防水肿和高血压;饮水量按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调整,汤类、西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计入饮水量,避免一次喝太多。适量吃新鲜蔬果,选苹果等低糖水果,补充维生素并稳血糖。

 

用药:遵医嘱、控剂量,警惕血糖 “过山车”

 

糖尿病患者离不开降糖药或胰岛素,血透期间用药更要 “精准”。必须严格按医生要求服药,绝不能擅自加量、减量或停药。比如胰岛素,血透可能导致体内胰岛素清除减慢,剂量不变易引发低血糖,漏打则会导致高血糖,两者都可能危及生命。注射胰岛素时,要轮换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避免长期在同一处注射导致脂肪增生,影响吸收效果。

要密切监测血糖,每天测空腹和餐后 2 小时血糖,记录数值变化。血透当天血糖可能偏低,透析后可能升高,发现血糖低于 3.9mmol/L(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立即吃1-2块方糖或半杯果汁缓解;高于 13.9mmol/L 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还要留意药物副作用,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恶心,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不适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透析配合:透析前后做对事,减少不适保安全

 

血透过程需要患者主动配合以降低风险。

透析前一天要睡够觉,别熬夜、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当天早上别吃太饱,防透析中恶心呕吐,随身带好降压药、降糖药等常用药。透析时,留意自身状态,出现头晕、胸闷、出冷汗及时告诉护士,保持透析部位(通常是手臂内瘘)清洁干燥,别乱动以防针头脱落。

透析后护理要细心:先卧床休息10分钟,避免突然起身晕倒;观察内瘘部位有无出血、肿胀,贴敷料渗血用干净纱布轻压 10 分钟止血;24 小时内别打湿穿刺口以防伤口感染。因透析会丢失少量蛋白质,当天可适当多吃个鸡蛋或喝杯牛奶补充营养,但别过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皮肤与足部:防感染、护细节,小问题别忽视

 

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差,血透后体内毒素堆积,更易出现皮肤瘙痒、干燥;高血糖会损伤足部神经和血管,小伤口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皮肤护理需“清洁+保湿”:用温水洗澡,选温和沐浴露,洗完及时擦干,穿柔软透气棉质衣服;瘙痒时勿用手抓,可涂医生开的止痒药膏防感染。

足部保护要“较真”:每天用37℃左右温水洗脚(防烫伤),擦干脚趾缝;剪指甲别太短;穿宽松防滑鞋和吸汗袜,别光脚走路。足部有伤口、红肿等,需立刻就医,勿自行处理。

 

心理:别焦虑、多沟通,好心情是 “良药”

 

长期糖尿病加定期血透,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良情绪会升高血糖、影响治疗效果。如今医学技术进步,护理得当很多患者能维持正常生活。

患者要多了解疾病知识,明白血透是控制病情的手段而非 “终点”;家属多陪伴、倾听,别给患者压力;可加入患者互助群,交流经验互相打气。情绪持续低落及时找心理医生帮忙,别硬扛。

 

病情监测:数据说话,及时调整方案

 

监测是护理的 “导航仪”,能及时发现问题。血糖每天测2次(空腹和餐后 2 小时),目标控制在空腹 5.0-7.2mmol/L、餐后小于 10mmol/L(具体遵医嘱);血压每周至少测 3 次,尤其透析前后,超过 140/90mmHg 告诉医生;体重每周固定时间、穿同样衣服测,透析期间体重增长率 <5%干体重(如干体重 60 公斤,别超过3公斤),避免水肿。按医生要求定期查血常规、肾功能,了解贫血、电解质等情况,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结语

做好以上几点,糖尿病合并血透患者能更好管理病情、减少并发症。护理没有 “捷径”,但科学方法能让每一步更稳。有不确定的地方,随时咨询医生或护士,他们会给予专业指导。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