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心脏泵不动,心衰患者生存指南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在脾胃虚胖减重方面的饮食妙招 鼻窦炎的鼻腔冲洗小窍门 心脏泵不动,心衰患者生存指南 肾衰竭的早期迹象,你发现了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脏泵不动,心衰患者生存指南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黄国明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临床综合征,核心特征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心衰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本文从多个方面,为心衰患者提供实用生存指导。

 

认识心衰,心脏 “泵不动” 的本质

 

心力衰竭是因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导致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心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规律收缩与舒张向全身泵血,心衰时泵血功能下降,引发一系列症状。

心衰有明显临床特征,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下肢水肿,还常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其病因复杂,常见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或增加心脏负荷,或影响心肌功能,进而诱发心衰。

 

日常护理,心衰管理的基础

 

日常护理对心力衰竭治疗至关重要,科学管理能稳定病情、减少急性发作。

饮食管理中,低盐是核心。一般患者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内,严重者需降至 3 克以下。高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应避免咸菜、腌制品、酱类等高钠食物。同时保证饮食合理,多吃新鲜蔬果,适量补充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避免暴饮暴食。饮水量通常不超1500毫升,可依尿量、水肿程度调整,忌一次性大量饮水。

运动方面,适当训练能改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可选择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强度以不出现明显气短、乏力为宜,控制在中等强度以下。每次运动20-30分钟,每周3-5次。急性心衰发作期、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需避免运动,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

体重监测。患者应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排便后)穿相同衣物测体重,若1-2天内体重增加超2公斤,提示水钠潴留加重,可能是心衰急性发作前兆,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作息与保暖。患者要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减轻心脏负担。同时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因感染是心衰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一旦感染需及时治疗。

 

治疗配合,规范治疗是关键

 

心衰治疗需患者积极配合医生,遵医嘱才能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药物治疗,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能促进排尿,减轻水钠潴留,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使用时需监测电解质,防低钾血症。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排血量,适用于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需严格按剂量服用防中毒。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β 受体阻滞剂等,能改善心室重构,延缓心衰进展,需长期服用。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或停药。

定期复查,患者要按医生建议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BNP(脑钠肽)或 NT-proBNP(N 末端脑钠肽前体)等。心电图监测心率、心律;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BNP 或 NT-proBNP 反映心衰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病情稳定者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病情变化时及时复查,便于医生调整方案。

 

突发情况,心衰急性发作的应对

 

心衰急性发作时症状会突然加重,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出现这些症状需立即急救。家庭急救要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保持空气流通并安抚情绪,同时拨打120,等待中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备用急救药。

患者到医院后需配合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吸氧、用药及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患者及家属应信任医生,遵医嘱不抗拒治疗。

 

心理调节,心衰管理的重要维度

 

心衰作为慢性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病情、情绪低落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并影响治疗与生活质量;患者需多方面调节心理,包括正确认识疾病、与亲友沟通、培养爱好、参加互助小组,严重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及药物治疗。

 

家人照护,患者康复的重要支持

 

家人在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作用关键,良好照护能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需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和饮食,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异常并提醒就医;同时给予情感支持,多陪伴关心、避免指责,鼓励患者参与家庭活动,疏导不良情绪,还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以应对紧急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心衰管理需医患、家属合力。患者做好日常防护,配合治疗;家人悉心照护。正视疾病,科学应对,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守护心脏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