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科门诊,经常能听到患者说:“医生,我这病越来越重了,不仅喘气费劲,最近脚也肿了,晚上躺着都憋得慌。” 这很可能是慢阻肺合并了肺心病。肺泡和气道长期受损,导致呼吸功能越来越差;而肺心病则是肺部长期 “劳累” 引发的连锁反应 —— 肺部血管压力升高,心脏尤其是右心室为了克服阻力,不得不加倍工作,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功能衰退。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因此必须 “双管齐下”,既稳住肺部功能,又呵护心脏健康,才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认清 “双病共存” 的特殊性
慢阻肺全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气短,且症状会逐渐加重。它的核心问题是气道狭窄、肺泡弹性减退,就像呼吸道被 “堵住” 或 “弹性不足”,导致氧气进不来、二氧化碳排不出。而肺心病的全称是 “肺源性心脏病”,当慢阻肺发展到一定阶段,肺部血管因长期缺氧和炎症变得狭窄、硬化,右心室向肺部供血的阻力增大,就像水泵要克服更厚的管道阻力,久而久之,右心室会肥厚、扩大,最终出现心功能不全。
这两种疾病并存时,病情往往更复杂:慢阻肺会加重肺心病的进展,而肺心病反过来又会让慢阻肺的呼吸症状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兼顾肺部和心脏,采取综合措施。
稳住慢阻肺,切断病情进展的源头
稳住慢阻肺是阻止疾病恶化的基础。规范用药是关键。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它们能像 “润滑剂” 一样放松气道肌肉,让呼吸更顺畅;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联合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使用这些药物时,吸入剂的正确操作很重要:先摇匀药液,深呼气后将吸嘴放入口中,按下装置的同时缓慢深吸气,之后屏气 5-10 秒再呼气。很多患者因操作不当导致药物浪费,影响效果,一定要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反复练习。同时,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哪怕症状暂时缓解,气道的慢性炎症仍在进展,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急性加重。
呼吸康复训练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时,放松肩膀,用鼻子缓慢吸气,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腹部随之收紧,每天练习 3-4 次,每次 5-10 分钟,能增强膈肌力量,提高呼吸效率。缩唇呼吸则像吹口哨一样,用嘴唇缩成小孔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帮助排出肺里残留的二氧化碳,每次练习 5 分钟即可,每天 3-4 次。
另外,必须远离呼吸道 “杀手”。吸烟是慢阻肺的首要病因,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泡,加重炎症,还会升高肺部血管压力,加速肺心病进展。戒烟不仅要自己不吸,还要远离二手烟,家人也应共同营造无烟环境。雾霾、粉尘、油烟等刺激性气体同样会诱发病情加重,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戴 N95 口罩;厨房安装抽油烟机,炒菜时保持通风;家中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滤网。
呵护心脏,减轻肺心病负担
肺心病的核心是心脏负担过重,因此减轻心脏压力、保护心功能是关键。先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三高” 疾病会加速血管硬化,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血糖(空腹血糖 4.4~7.0mmol/L)和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 3.4mmol/L)。饮食上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原则,比如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甜食,用蒸煮代替煎炸,既能控制基础病,又能减轻心脏和血管的负担。
其次,要警惕心衰的早期信号。肺心病患者出现心衰时,最常见的表现是下肢水肿(按压脚踝会出现凹陷,且不易恢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躺平后憋得厉害,必须垫高枕头或坐起)、气短比平时明显加重,还可能伴有食欲下降、腹胀。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采取半坐或半卧位休息,并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科学运动也能增强心脏功能,但要避免剧烈活动。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慢速骑自行车等低强度项目,每次运动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运动时要注意 “循序渐进”,比如刚开始每次走 5 分钟,适应后再逐渐增加时长;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加重、胸痛等不适,要立刻停下来休息,切勿勉强。
结语
慢阻肺合并肺心病虽然是慢性进展性疾病,但只要坚持 “双管齐下”—— 既规范管理慢阻肺,切断病情进展源头,又细心呵护心脏,减轻肺心病负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让这两种 “难缠” 的疾病得到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