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肿瘤致骨神经痛的止痛新思路 - 数字报刊系统 早产风险,如何守护宝宝的“准时”到来? 肿瘤致骨神经痛的止痛新思路 癫痫发作别慌!急救这样做 当慢阻肺合并肺心病,如何“双管齐下”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肿瘤致骨神经痛的止痛新思路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周爱姣

凌晨三点,65岁的李阿姨又一次被腰背部的剧痛惊醒。这种疼痛像无数根钢针同时刺入骨骼,让她蜷缩在床上无法动弹。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她已尝试过止痛药、放疗,但疼痛仍如影随形。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数百万肿瘤患者身上上演——据统计,我国肿瘤骨转移发生率高达30%~70%,其中超60%的患者饱受骨神经痛折磨。这种疼痛不仅侵蚀身体,更摧毁着患者的生存意志。  

肿瘤为何“啃噬”骨骼?疼痛从何而来?

肿瘤引发的骨神经痛,本质是一场“骨骼保卫战”的失控。当癌细胞转移至骨骼,会释放大量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如RANKL),刺激破骨细胞过度活跃。这些“骨骼拆迁队”疯狂破坏骨组织,导致骨微环境失衡:一方面,被破坏的骨基质释放前列腺素、P物质等致痛因子,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另一方面,骨破坏形成的空洞或骨折会压迫周围神经,甚至引发脊髓受压的严重并发症。  

这种疼痛具有独特的“双重性”: 持续性钝痛:如影随形的酸胀感,源于骨破坏的慢性炎症;  爆发性锐痛:突然袭来的电击样剧痛,常由咳嗽、翻身等动作触发,与神经受机械刺激有关。  

更棘手的是,疼痛会形成恶性循环——持续刺激会导致神经敏化,使患者对疼痛的耐受阈值不断降低,最终陷入“疼痛-焦虑-更疼痛”的深渊。  

传统止痛手段:为何总差“最后一公里”?

面对骨神经痛,临床常用手段常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1. 药物疗法:副作用如影随形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轻中度疼痛的首选,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消化道溃疡、肾功能损伤。阿片类药物虽能快速止痛,却带来便秘、呼吸抑制等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约20%的患者会出现“痛觉过敏”——药物剂量越大,疼痛反而越剧烈。  

2. 局部治疗:等待与风险的博弈  

放疗对骨转移疼痛的有效率达60%~80%,但起效需1-2周,且可能加重骨脆性。对于已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手术固定虽能缓解机械性疼痛,但创伤大、恢复慢,许多高龄患者难以耐受。  

3. 心理困境:被忽视的“疼痛放大器”  

长期疼痛会导致患者睡眠剥夺、食欲下降,甚至引发抑郁。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骨转移患者因疼痛产生自杀倾向,而传统治疗往往忽视心理干预,使疼痛管理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怪圈。  

破局之道:多学科协同的“精准止痛” 

近年来,随着对骨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止痛策略正从“单一镇痛”转向“多靶点干预”,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1. 靶向药物:从源头阻断骨破坏  

地舒单抗等RANKL抑制剂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可减少50%以上的骨相关事件(如骨折、脊髓压迫)。临床研究显示,与双膦酸盐相比,地舒单抗能更持久地降低血钙水平,且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2. 介入治疗:微创时代的“精准打击”  

射频消融术: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精准插入疼痛神经,通过高温灭活神经传导功能,整个过程仅需30分钟,术后疼痛立即缓解率超80%。  

骨水泥成形术:向病理性骨折部位注入医用骨水泥,既能快速稳定骨骼结构,又能通过高温灭活周围肿瘤细胞,实现“止痛+抗肿瘤”双重效果。  

3. 神经调控:科技重塑疼痛感知  

脊髓电刺激(SCS)通过植入电极释放微弱电脉冲,干扰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一项针对难治性骨神经痛的研究显示,SCS可使70%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50%以上,且疗效持续超过3年。  

4. 中医智慧:整体调节的独特价值  

针灸联合中药外敷可通过调节内啡肽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的研究表明,该方案可使晚期肿瘤患者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30%,同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科学管理疼痛:患者须知的三大原则  

疼痛管理要把握三大要点。一是早评估早干预,疼痛评分达4分及以上就得调整方案,防止神经敏化;二是开展个体化治疗,依肿瘤类型选组合疗法,像前列腺癌骨转移就优先内分泌治疗搭配骨保护剂;三是重视心理支持,借助疼痛管理门诊与心理科,用认知行为疗法打破“疼痛-焦虑”怪圈。

科技赋能,让疼痛不再“无解”

从地舒单抗到脊髓电刺激等,现代医学多维度重构肿瘤骨神经痛治疗格局。但技术进步只是开端,患者要摒弃“忍痛文化”,主动沟通疼痛;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正如李阿姨术后所言“疼痛能被‘关掉’”,疼痛并非肿瘤附属品,科技与人文携手,必将迎来“无痛生存”新时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