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目睹过这样令人揪心的场景:有人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这极有可能是癫痫发作。由于公众对癫痫缺乏科学认知,面对发作场景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因错误急救方式导致患者受伤。其实,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风险,还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异常放电可由遗传因素、脑外伤、脑部感染、肿瘤等多种原因引发。多数癫痫发作具有突发性和自限性,虽然发作过程令人恐惧,但只要处理得当,患者通常能安全度过发作期。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正确应对癫痫发作的第一步。
发作前:识别征兆,做好准备
部分癫痫患者在发作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可能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这些症状犹如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比如,患者可能会感到莫名的头晕、眩晕,或是出现幻听、幻视,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或声音;情绪上也可能变得异常,如焦虑、烦躁、抑郁等。如果发现身边的癫痫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做好应急准备。
对于癫痫患者及其家属而言,提前做好准备至关重要。患者应养成随身携带药物的习惯,确保在需要时能及时用药。家属和身边密切接触的人,需了解患者的病情,熟悉发作时的大致表现。同时,记录患者的发作规律,包括发作时间、频率、发作前的特殊表现等,这些信息对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作时:科学急救,避免误区
当癫痫患者突然发作时,确保环境安全是首要任务。立即将患者周围的尖锐物品、热水杯等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移开,疏散围观人群,为患者创造一个宽敞、空气流通的空间。这能有效避免患者在抽搐过程中碰撞受伤,也有利于患者呼吸顺畅。
接下来,按照 “黄金操作四步” 进行急救。先将患者平稳地转为侧卧位,这样能使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防止误吸导致窒息;其次,用柔软的物品,如衣物、抱枕等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头部撞击地面或其他硬物;然后,迅速解开患者领口、袖口等束缚性衣物,减少呼吸道压迫,保持呼吸通畅;最后,千万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发作时患者肌肉处于强烈收缩状态,强行按压可能导致骨折、脱臼等二次伤害。
在急救过程中,还要警惕常见的错误做法。比如,掐人中并不能终止癫痫发作,反而可能延误救治时机;往患者口中塞入筷子、勺子、手指等异物,不仅无法防止患者咬舌,还可能损伤患者口腔,甚至导致窒息;给发作中的患者灌水更是极其危险的行为,极易引发呛咳和窒息。这些误区必须牢记,避免因错误操作加重患者病情。
发作后:持续观察,及时处理
癫痫发作通常会在数分钟内自行停止,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仍处于意识模糊或嗜睡状态。此时,应继续保持患者侧卧位,直至其完全清醒,防止口腔分泌物反流引起窒息。轻声与患者交流,安抚其情绪,避免患者因意识不清而产生恐惧和紧张。
同时,详细记录发作相关信息,包括发作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发作过程中的具体症状,如抽搐部位、是否有口吐白沫、眼球是否上翻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患者首次发作,无法确定病因;癫痫发作持续超过 5 分钟仍未停止;发作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患者发作后意识长时间未恢复或出现严重外伤。
后续:规范治疗,消除偏见
对于癫痫患者来说,规律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定期到医院复诊,通过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监测病情变化,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品;同时,要尽量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工作,防止发作时发生意外。
此外,我们还要消除对癫痫患者的偏见和歧视。癫痫是一种疾病,患者并非 疯子,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尊重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以科学、包容的态度对待癫痫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癫痫急救知识与日常管理要点,我们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患者,也能让更多人正确认识癫痫,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