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孩子脊柱侧弯,早发现早矫正正当时 - 数字报刊系统 突发心梗!黄金时间这样做能救命 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漏服咋补救? 逆转脂肪肝,关键在“肝”净! 孩子脊柱侧弯,早发现早矫正正当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脊柱侧弯,早发现早矫正正当时

作者:河池市人民医院 苏艳

暑假后,12岁朵朵总含胸驼背、躲着换衣,妈妈洗澡时发现她背部隆起如“小山包”,医院确诊为25度脊柱侧弯,需定制支具矫正,妈妈后悔未早发现。其实脊柱侧弯如“定时炸弹”,常藏于孩子成长中,家长发现晚易错过干预期。别慌,本文教你早发现早矫正。

一、脊柱侧弯是什么?孩子的脊柱为什么“长歪了”?  

脊柱是身体的“顶梁柱”,由一节节椎骨堆叠而成,正常情况下呈一条笔直的“S”形曲线。但当脊柱向一侧弯曲超过10度,并伴随椎体旋转时,就形成了脊柱侧弯。

为什么孩子会得脊柱侧弯? 最常见的是“特发性脊柱侧弯”(占80%),多发生在10-16岁的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生长迅速,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发育跟不上骨骼生长速度,就像小树苗被风吹歪却来不及扶正。此外,先天性脊柱侧弯(胚胎期椎骨发育异常)、神经肌肉型侧弯(如脑瘫、肌营养不良导致肌肉无力)也可能引发侧弯,但比例较低。

脊柱侧弯的“信号”有哪些?早期侧弯往往没有疼痛,但身体会悄悄“报警”:穿衣服时,一侧领口总歪向一边;弯腰时,背部一侧明显隆起(像“剃刀背”);走路时,骨盆一高一低,像在“扭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容易腰酸背痛。这些细节容易被忽略,但家长只要多留心,就能抓住早期矫正的“黄金期”。  

二、脊柱侧弯不矫正,后果有多严重?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侧弯会自己长直”,或者“等长大再做手术”。但真相是:脊柱侧弯不会自己消失,反而会随着生长越来越严重。

1. 身体上的伤害:  

体态畸形:双肩不等高、驼背、骨盆倾斜,让孩子不敢挺胸抬头,甚至被同学嘲笑“歪脖子”“罗锅”。  

功能受限:严重侧弯会压迫心肺,导致运动时气喘吁吁,甚至影响生育功能(女性骨盆倾斜可能增加分娩难度)。  

慢性疼痛:成年后,90%的侧弯患者会长期腰背痛,阴雨天更难受。

2. 心理上的创伤:  

青春期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关键期,体态异常容易让他们自卑、孤僻,甚至拒绝社交。一位15岁的女孩曾说:“我最怕体育课换衣服,因为同学们会盯着我的背看。”

3. 治疗成本翻倍:  

轻度侧弯(10-25度)只需运动矫正或支具治疗,费用低且无痛苦;但若拖到重度(>40度),可能需要“打钉子”的脊柱融合手术,不仅花费高(10万以上),还要承受麻醉风险和术后疤痕。  

三、家长必学:3个方法在家自查脊柱侧弯  

早期脊柱侧弯很隐蔽,但家长可通过简单观察和动作检测发现端倪。

一是看体态,让孩子脱上衣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观察双肩是否等高、肩胛骨下缘是否对齐、腰部两侧凹陷是否对称,若一侧突出可能提示侧弯。

二是做Adam前屈试验,让孩子双脚并拢、双手合十弯腰至90度,从后方看背部,若有一侧隆起或肋骨像“翅膀”展开,说明椎体可能旋转,要尽快就医。

三是摸脊柱中线,用手指沿脊柱轻摸,正常是直线,若摸到“S”或“C”形弯曲,或皮肤有异常毛发、色素斑,需警惕。发现异常,立即带孩子到骨科或脊柱外科就诊。

四、矫正黄金期:这样干预效果最好  

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和年龄、侧弯角度紧密相关,青春期是关键期,骨骼未闭合、可塑性强,矫正不易反弹。

轻度(10 - 25度)可通过运动(游泳、瑜伽等)增强背肌“拉直”脊柱,或定制支具每天戴16 - 22小时阻止进展;

中重度(>25度或进展快)需手术,用钛合金钉棒固定椎骨恢复平衡,术后要康复训练。

提醒:别信“推拿正骨”“矫正带”,可能加重侧弯伤神经;支具要遵医嘱定期更换,以免影响发育。

五、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日常护脊3件事  

1.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看书、写作业时,保持“一拳一尺一寸”(胸口离桌一拳,眼睛离书一尺,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每20分钟抬头活动脖子。

2. 每天运动1小时  

跑步、跳绳、打羽毛球能强化背部肌肉;游泳(尤其是自由泳)能拉伸脊柱,是“天然矫正器”。

3. 书包“减负”  

选择双肩包,重量不超过孩子体重的10%。重物尽量贴近背部,避免单侧斜挎。  

六、结语:别让侧弯偷走孩子的挺拔人生  

脊柱侧弯绝非“长大自愈”的小事,它关乎孩子一生健康。家长虽无法替孩子承受病痛,但能细心观察、科学干预,助其抓住矫正黄金期。从今日起,多留意孩子背部,多关心其运动情况,让孩子挺直腰杆自信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