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0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骨髓瘤患者:病理性骨折如何科学防护 - 数字报刊系统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识别卒中风险,保护健康从你我做起 骨髓瘤患者:病理性骨折如何科学防护 非生长期骨性Ⅱ类,正畸咋解决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髓瘤患者:病理性骨折如何科学防护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朱茂冰

 

骨髓瘤,又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这种疾病会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导致骨量减少、骨质变脆,医学上称为“溶骨性病变”。与普通骨折不同,骨髓瘤患者的骨折往往发生在轻微外力甚至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医学上称之为“病理性骨折”。这类骨折不仅疼痛剧烈,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科学防护病理性骨折是骨髓瘤患者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 

 

病理性骨折的高危因素:哪些情况更容易骨折

 

骨髓瘤患者的骨骼因肿瘤细胞侵蚀变得脆弱不堪、千疮百孔,医生可通过X光、CT或MRI检查来评估骨骼受损程度,像脊椎、肋骨、骨盆等骨量相对较少且承担较大身体压力的部位,是骨折的高发区。患者需留意相关症状警示信号,如出现骨痛(尤其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身高缩短或驼背(可能是脊椎骨折致脊柱压缩变形)、活动能力下降(如行走困难、无法久站,提示骨骼支撑力减弱)等情况,应引起重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场景,像地面湿滑、光线不足、家具摆放不当等易致跌倒;提重物、弯腰搬物、突然转身等用力不当行为;以及长时间久坐久站使骨骼压力分布不均等,都可能增加骨骼受损风险。

 

科学防护核心措施:从环境到行动的全面管理

 

环境安全改造:打造居家“防护堡垒”。

为降低跌倒风险,需对家庭环境进行安全改造。浴室、厨房等易湿滑区域应铺设防滑垫,并及时清理水渍;夜间在走廊、卫生间安装小夜灯,确保照明充足;移除地面杂物,固定地毯边缘,保障家具稳固,避免绊倒。在公共场所,上下楼梯、进出浴室时要抓稳扶手,分散身体重量;日常应选择鞋底有深纹路、包裹性好的防滑鞋,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

 

日常活动管理:规避“骨折陷阱”。

日常活动中,要避免高风险动作。超过5公斤的物品应由他人协助搬运,禁止弯腰搬物,正确做法是屈膝下蹲,用腿部力量抬起;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扶住固定物体,避免突然用力。同时,掌握安全姿势也很重要,起床时先侧身,用手撑床缓慢坐起;坐下时先扶椅背,缓慢落座;上下车先坐稳再转身,防止单腿支撑跌倒。

 

辅助工具使用:提升防护便利性。

合理使用辅助工具能让防护更轻松。下肢无力的患者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分散身体重量,调节拐杖高度至手臂自然下垂时肘部微屈15 - 20度;使用助行器时,确保四脚着地,行走时先移动助行器再迈步,保持重心稳定。洗澡椅可避免站立洗澡滑倒,坐便器增高垫能减少下蹲幅度,降低骨折风险。

营养与康复:内外兼顾强化骨骼。

饮食方面,要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酸奶、豆腐、深绿色蔬菜和小鱼干;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或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适量摄入鸡蛋、鱼肉、瘦肉等蛋白质,促进骨骼修复。康复锻炼上,可选择散步、太极拳、水中运动(需专业指导)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减轻骨骼负担,但要避免跑步、跳跃、举重等剧烈运动,防止加重骨骼损伤。

定期检查与治疗配合:精准监控,及时干预。

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用抗骨髓瘤药物,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控制病情,减少骨骼破坏。每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影像学检查(如MRI),评估骨骼状况。若出现骨痛,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或跌倒。

 

紧急情况处理:骨折发生时如何应对

 

疑似骨折的症状: 剧烈疼痛、肿胀、畸形(如肢体弯曲异常)、无法活动受伤部位。 

正确应对步骤:

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导致二次损伤。 

避免移动伤处:如怀疑脊椎或下肢骨折,应原地等待救援。 

固定伤处:用硬物(如木板、杂志)固定受伤部位,减少活动。 

呼叫急救:拨打120或联系家人,说明患者情况及位置。 

 

心理支持与家庭协作

 

骨髓瘤患者需注重心理调适,要正确认识疾病,明白病理性骨折可防可控,科学防护能降低风险,还可积极参与病友交流活动,分享经验以减轻焦虑。家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协助改造居家环境、定期排查隐患,监督患者按时服药与复查、避免高风险行为,同时学习骨折初步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病理性骨折是骨髓瘤患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但通过科学防护,完全可以将其风险降至最低。科学防护病理性骨折,不仅是延长生命的需要,更是提升生活尊严的保障。希望每一位骨髓瘤患者都能通过科学管理,享受安全、充实的每一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