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靶器官损害风险。然而,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误区,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梳理高血压用药常见雷区,帮助患者科学管理血压。
高血压用药常见雷区及正确应对策略
高血压作为常见慢性病,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若治疗不当,会严重威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健康。在降压治疗中,不少患者存在认知与行为误区,正确认识并规避这些误区,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随意停药换药,暗藏危机。
高血压需长期药物控制来稳定血压,但部分患者自认为症状缓解,就擅自减药甚至停药,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血压的稳定对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意义重大,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血压反跳,使血压急剧升高,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大幅增加。而且,高血压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在悄悄损害身体,如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左心室肥厚等病理改变,为日后健康埋下隐患。正确的做法是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即便血压稳定,也不能随意调整药物剂量。若确实需要换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确保血压平稳过渡。
依赖保健品偏方,本末倒置。
市场上宣称能降压的保健品五花八门,如“天然降压茶”“秘方制剂”等,吸引众多患者目光。然而,这些保健品中可能含有未标明的利尿剂或短效降压成分。长期服用,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压,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血压大幅波动等严重问题。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应以临床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如ACEI、ARB、CCB等为主,保健品仅可作辅助手段,且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忽视生活方式干预,事倍功半。
生活方式对血压影响显著。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液容量,抵消降压药疗效;肥胖、吸烟、过量饮酒等因素也会让血压更难控制。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g(约5g食盐);BMI≥24的患者要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男性酒精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不监测血压凭感觉用药,贻误病情。
很多高血压患者长期无明显症状,但持续升高的血压会悄无声息地损伤动脉血管,导致靶器官损伤。仅凭感觉服药,易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患者应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家庭自测血压时,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同时,每1- 3个月到诊室复查血压,以便医生动态评估降压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盲目追求快速降压,得不偿失
有些患者希望血压迅速降下来,却忽视了快速降压的危害。短期内血压骤降,会使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不足,诱发脑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问题,老年患者风险更高。降压速度应平稳,通常在2-4周内使血压达标为宜。
忽视药物不良反应,健康堪忧
不同降压药物可能有不同不良反应。如ACEI类药物常见干咳,CCB类药物可能导致踝部水肿,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钾血症。患者用药初期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多种药物混用不当,风险叠加
患者服用降压药时可能还会使用其他药物,如NSAIDs、中药制剂等。但NSAIDs可能拮抗降压药效果,导致血压升高;一些中药制剂可能引起水钠潴留,加重高血压。患者就医或购药时,要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高血压用药核心原则
高血压治疗要点
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特征精准选药。年轻患者优先选用 ACEI/ARB 类降压药,能更好保护靶器官;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CCB 或利尿剂是合适之选;若合并糖尿病、肾病,RAS 抑制剂为优先用药。
长期规律用药:高血压属终身性疾病,即便血压已达正常标准,仍需持续治疗,不可擅自停药。
定期随访:每 3-6 个月全面评估心、肾、眼底等靶器官状态,据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时,随意停药、依赖偏方、忽视血压监测等误区危害甚大。这些行为易致血压失控,埋下心脑血管事件隐患。唯有坚持规范用药,同步做好生活方式干预,如限盐、运动、戒烟酒等,再遵医嘱科学管理、定期复诊,方能有效控压,保障长期疗效与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