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0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解析 - 数字报刊系统 尿路感染为何偏爱女性同胞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解析 高血压用药雷区,避开这些才安全 胃炎犯了?护理妙招帮你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解析

作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卢雅熙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尤其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健康。该病的核心机制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塌陷、气体交换障碍,进而引发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五个维度,全面解析NRDS,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病因解析: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何缺失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覆盖在肺泡表面的一层脂蛋白复合物,主要功能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其合成与分泌始于孕20-24周,至孕35周后迅速增加,足月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储备充足,而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成熟,常缺乏这一关键物质。 

核心病因: 

早产:胎龄<35周的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风险随胎龄降低而升高。 

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肺泡Ⅱ型细胞损伤,抑制表面活性物质分泌。 

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高血糖环境抑制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基因表达。 

剖宫产:未经产道挤压,肺部液体清除不彻底,影响表面活性物质分布。 

 

症状识别:家长如何早期发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典型症状通常在出生后6小时内显现且进展迅速,需高度警惕。其主要表现包括: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钟),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肋间隙及剑突下凹陷(即“三凹征”);呼气末发出细小呻吟声,这是肺泡萎陷导致通气不足的表现;皮肤青紫,由低氧血症引发末梢循环障碍,表现为口唇、甲床发绀;以及喂养困难,因呼吸窘迫导致能量消耗增加,新生儿可能出现拒奶或吸吮无力。

 

高危场景中,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出生后需立即密切观察呼吸状况,剖宫产儿、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及围产期窒息新生儿也需加强监护,以便尽早识别并干预NRDS。

 

诊断与治疗:医疗团队如何应对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其中,血气分析是关键指标之一,若动脉血氧分压(PaO?)低于60 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高于50 mmHg,则提示呼吸衰竭风险。影像学检查中,X线表现为早期肺野透亮度降低、呈“毛玻璃样”改变,晚期则因肺泡萎陷加重形成“白肺”。此外,胃液泡沫试验通过检测胃液与酒精混合后是否产生泡沫,可辅助判断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否缺乏,若静置15分钟后无泡沫生成,则需高度警惕NRDS。

 

NRDS的治疗以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为核心,通过气管插管将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如固尔苏、珂立苏)注入肺内,可迅速改善肺顺应性,缓解呼吸困难。研究表明,最佳给药时机为出生后2小时内,剂量需根据新生儿体重调整(100-200 mg/kg)。此疗法通过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从而恢复气体交换功能,是治疗NRDS的关键环节。

 

除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外,呼吸支持和综合管理同样重要。无创通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可维持肺泡开放,减少气管插管需求,尤其适用于轻中度NRDS患儿。当血气分析显示PaO?<50 mmHg或PaCO?>60 mmHg时,需行机械通气支持。同时,纠正酸中毒(使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维持pH值7.25-7.35)和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也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

 

预防与护理:家长如何降低发生风险

 

NRDS预防需从孕期到产后全程发力,关键在于减少早产、优化分娩方式与强化新生儿护理。孕期通过针对性措施降低风险,产后采取科学护理手段,可有效降低NRDS发生率,为新生儿健康筑牢防线。

 

孕期预防措施丰富多样。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把控血糖,防止高血糖抑制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尽量选择自然分娩,助力胎儿肺部液体清除和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定期产检,及时处理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等并发症,从根源上避免早产。

 

产后护理注重细节,要维持新生儿适宜体温、鼓励母乳喂养,做好环境管理并密切观察呼吸。对于高危儿,可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部成熟,对特定新生儿出生后评估是否预防性给予表面活性物质。 

 

总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重大疾病,但通过科学预防、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家长需重视孕期保健,学习新生儿护理知识,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疗团队应持续优化诊疗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为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