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为血管的堵塞而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冠心病,知道血管堵塞后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该如何应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血管堵塞的缘由
冠状动脉堵塞的主要缘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核心过程是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某种特定条件下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增厚、管腔变窄,阻碍血液流动,最终变为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缺血事件的发生。这一过程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控与可控两类: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风险升高)、性别差异(男性风险较高,女性绝经后因激素变化风险上升)及家族遗传(家族有患者则成员患病几率增加);可控因素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三高”疾病(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吸烟(破坏血管内皮屏障)、酗酒(影响血脂代谢)、高油高盐高糖饮食(引发肥胖等问题)、缺乏运动与肥胖(导致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以及长期精神紧张(升高血压、影响血管功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血管堵塞的发生与发展。
二、冠心病的识别信号
冠心病的识别信号多样,典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紧缩样疼痛,可向左肩、左臂甚至颈部、下颌部放射,常在劳累、情绪激动或寒冷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缓解,即心绞痛。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尤其活动后加重;也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易被误为消化道问题。若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超过20分钟),伴大汗、濒死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属急症需立即就医。此外,夜间或静息时发作的胸闷胸痛,也可能是冠心病信号,需警惕。
三、血管堵塞的应对之策
当面临血管堵塞时,不同场景需采取不同应对措施。若怀疑发生心梗这一紧急情况,时间至关重要,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切勿拖延或自行驾车就医,以防途中发生意外。同时,要保持安静,停止所有活动并就地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波动会加重心脏负担。若身边有硝酸甘油,可在医生指导或依据既往经验舌下含服,但需注意其禁忌症。有吸氧条件时,及时吸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肌缺氧。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病情,常用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如心肌酶等)、冠脉 CT、冠状动脉造影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 “金标准”,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和堵塞情况。
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避免血管进一步堵塞;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引发更严重问题;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症状;此外,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情况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 等药物控制血压、保护心脏功能。
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介入治疗,即放支架,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送到狭窄或堵塞的血管处,撑开血管以恢复血流。而对于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即冠脉搭桥,医生会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一段血管,绕过堵塞部位,为心脏搭建新的 “通道”,保证心脏的血液供应。
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的管理十分重要。首先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换药,因为冠心病治疗是长期过程,随意更改药物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要定期复查,方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日常生活管理的关键。吸烟患者必须戒烟,饮酒也要限制,最好不喝。饮食上要低盐,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且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粗粮、优质蛋白(如鱼、禽、蛋、豆制品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在医生评估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坚持规律运动,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控制体重也很重要,要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此外,要管理好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学会缓解压力,因为不良情绪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控制 “三高” 是预防和管理冠心病的重要环节,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方式,使其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总结
冠心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用药,就能有效降低其危害。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才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