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2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痛风发作苦不堪言,中医帮你解难题 - 数字报刊系统 假期出行,医保待遇小贴士 呼吸窘迫综合症,你了解多少? 痛风发作苦不堪言,中医帮你解难题 超声引导下胆囊置管引流术为急性胆囊炎“解危机”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痛风发作苦不堪言,中医帮你解难题

作者: 苍梧县长发中心卫生院 吴志刚

 

深夜,当整个世界陷入沉寂,不少人却被关节处突如其来的剧痛猛然惊醒——那疼痛如刀割般锐利,又似被猛虎狠咬,关节部位迅速红肿起来,灼热感阵阵袭来,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便是痛风患者刻骨铭心的痛苦写照。据统计,我国痛风患者已超1500万,且呈年轻化态势,30岁以下患者占比近30%。面对这“痛中之王”,中医历经两千年沉淀,给出“整体调理、标本兼治”良方。

 

一、溯本求源:中医眼中的痛风密码

 

中医将痛风归为"痹症""历节风"范畴,明代《医学正传》首次以"痛风"命名。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外因风寒湿邪,内因脾肾亏虚"。《黄帝内经》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现代人饮食不节导致的"湿浊内生"更为关键。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肾气不足则排泄障碍,湿热痰瘀互结于经络关节,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一病理产物。

 

临床观察发现,痛风患者多存在"上热下寒"体质:头面易生疮疖,下肢却畏寒怕冷;常感口干口苦,大便却黏滞不成形。这种矛盾表现正是中医"湿热痰瘀"理论的现代映照。

 

二、中医解痛四重奏:从急救到固本

 

1. 急性期:针灸刺血,截断病势 

当关节红肿热痛发作时,中医采用"急则治标"原则。四妙散(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为经典方剂,现代研究证实黄柏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生成。配合针灸刺血疗法,选取商丘(脾经郄穴)、太冲(肝经原穴)等穴位,通过局部放血迅速降低局部压力,缓解疼痛。曾有患者右踝关节突发红肿,经刺血疗法配合金黄散外敷,3小时后疼痛评分从9分降至2分。

 

2. 缓解期:分型论治,调理体质 

湿热蕴结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灼热,舌红苔黄腻。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清利湿热,泽泻、猪苓增强利尿排酸作用。 

痰瘀阻滞型:关节刺痛固定,舌质紫暗有瘀斑。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化痰活血,临床数据显示该方可使血尿酸平均下降80μmol/L 

脾肾两虚型:多见于慢性期患者,伴乏力、腰膝酸软。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健脾补肾,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尿酸排泄。

 

3. 特色疗法:内外兼修 

中药熏蒸通过温热效应打开毛孔,使透骨草、伸筋草等药物直达病所。临床观察显示,连续熏蒸2周可使关节活动度改善40%。穴位贴敷则利用涌泉穴(肾经起点)引火下行,吴茱萸粉调醋敷贴,对夜间痛醒患者有效率达85%

 

4. 药膳食疗:美味治病 

推荐"土茯苓薏米粥":土茯苓30g(解毒除湿)、薏苡仁50g(健脾利水)、粳米50g,文火熬煮2小时。该方可使血尿酸下降15%-20%,且口感清香易于接受。需注意避免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啤酒与果糖饮料更要严格禁忌。

 

三、未病先防:中医养生三把金钥匙

 

1. 饮食有节 

遵循"五低"原则:低嘌呤(每日摄入<200mg)、低脂肪(占总热量20%-25%)、低盐(<5g/日)、低糖(尤其避免果糖)、低蛋白(1g/kg体重/日)。推荐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淡茶、玉米须水代替甜饮料。

 

2. 起居有常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此时入睡有助于肝胆排毒。研究发现,长期熬夜者血尿酸水平较正常作息者高18%。建议每日进行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式,通过脊柱拉伸改善代谢功能。

 

3. 情志调节 

肝主疏泄,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诱发痛风发作。推荐玫瑰花茶(玫瑰花6g、陈皮3g)疏肝理气,配合太冲穴按摩(每日3分钟),可使焦虑评分降低30%

 

四、医案启示:中医治疗的神奇力量

 

45岁的李先生,被反复发作的足趾关节疼痛折磨了整整5年,每次发作都苦不堪言。他的血尿酸最高时竟达680μmol/L。中医为其辨证为湿热痰瘀型,遂采用四妙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同时配合每周2次的中药熏蒸治疗。经过3个月的精心调理,血尿酸成功降至420μmol/L,且1年内都未再发作,就连多年困扰他的脂肪肝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尽显中医整体调节之妙。

 

五、结论

 

中医治疗痛风,绝非简单的"止痛排酸",而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脾运化、肾排泄"的正常功能。建议痛风患者建立"--"一体化健康管理意识,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让中医智慧为您的关节健康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