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2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呼吸窘迫综合症,你了解多少? - 数字报刊系统 假期出行,医保待遇小贴士 呼吸窘迫综合症,你了解多少? 痛风发作苦不堪言,中医帮你解难题 超声引导下胆囊置管引流术为急性胆囊炎“解危机”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吸窘迫综合症,你了解多少?

作者: 柳州市工人医院 莫松


在我们的生活中,呼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以此维持生命。然而,当肺部出现严重问题时,呼吸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呼吸窘迫综合症就是这样一种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的疾病。它可能突然降临,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困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做到早发现、早应对、早预防,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呼吸窘迫综合症。

 

一、什么是呼吸窘迫综合症

 

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从通俗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会使患者感到呼吸极度困难。需要强调的是,呼吸窘迫综合症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发肺部急性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综合征。这些致病因素会破坏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肺部无法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进而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氧气供应。

 

二、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常见症状

 

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症状往往较为明显,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病情。其中,呼吸困难是最主要的症状。患者会明显感觉空气不够用,呼吸变得急促,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呼吸频率约12-20 次/分,而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呼吸频率可能超过30次/分,并且在用力呼吸时胸部起伏会非常明显。

除了呼吸困难,发绀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发绀表现为嘴唇、指甲盖等部位出现青紫色,这是由于身体缺氧,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率加快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身体缺氧影响了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尤其是大脑和心脏对缺氧较为敏感,一旦缺氧就容易出现功能异常,从而表现出上述症状。

 

三、哪些人容易患上呼吸窘迫综合症

 

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严重感染、创伤、大型或长时间手术及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均属高危人群。感染引发的炎症因子、创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肺部损伤,以及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都可能损伤肺部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慢性疾病患者和新生儿也需特别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因器官功能较弱、肺部抵抗力下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诱发该病;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肺部发育未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无法维持肺泡正常扩张收缩,易患呼吸窘迫综合症。

 

四、患上呼吸窘迫综合症该怎么做

 

如果不幸患上呼吸窘迫综合症,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至关重要。首先,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必须立即就医,绝对不能拖延。因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病情进展迅速,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最好选择有重症监护条件的医院,这样能得到更专业、及时的救治。

到医院后,要积极配合检查。医生可能会安排胸部 X 线、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胸部 X 线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动脉血气分析能够检测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判断患者的缺氧程度和酸碱平衡状态,这些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患者应积极配合。

在治疗期间,患者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安排,如进行吸氧、使用呼吸机等治疗。同时,要保持安静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呼吸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五、如何预防呼吸窘迫综合症

 

虽然呼吸窘迫综合症较为严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它的发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重要的一点,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要控制好病情,及时治疗感染等疾病,减少诱发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因素。避免高危因素也很关键,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预防感染;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发生严重创伤。

对于手术后的人,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肺部功能恢复,预防肺部感染,从而降低患上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风险。

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遵循医生的指导,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率。对于可能早产的孕妇,医生可能会采取措施促进胎儿肺部成熟,减少新生儿患病的可能性。

 

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症是危及生命的急性肺部重症,进展快、危害大。日常生活中,需关注高危人群,积极控制基础病、预防感染与创伤。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切勿拖延。了解其基本知识,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能为健康增添重要保障,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