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像一台精密机器,各器官协同维持生命。当遭遇严重问题时,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这一凶险情况。它并非突然降临,身体会提前发出 “警报”,了解这些信号并及时应对,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一、认识多器官衰竭
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急性损害后,两个或以上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相继出现功能障碍,无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如同多米诺骨牌,一个器官衰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危及生命。
二、各器官衰竭的信号
1.呼吸系统警报
呼吸系统是气体交换的关键。衰竭时,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即使处于安静状态也常觉气不够用,严重时可见鼻翼扇动、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等典型的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还可能伴随咳嗽、咳痰,痰液性质多样,部分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
日常可监测呼吸频率,成年人平静时正常范围为 12-20 次 / 分钟,一旦超过 24 次 / 分钟就需提高警惕,儿童呼吸频率相对较快,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2.心脏系统警报
心脏是人体的 “动力泵”,衰竭时信号较为明显。胸口疼痛、胸闷是常见症状,在活动后会明显加重,这是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跳也会出现异常,如心动过速(超过 100 次 / 分钟)、心动过缓(低于 60 次 / 分钟)或心律失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跳不规则、心悸;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下肢水肿等,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造成全身供血不足和体循环淤血。
日常可通过触摸脉搏监测心跳,成年人正常脉搏为 60-100 次 / 分钟且节律整齐,当脉搏出现异常时,需结合其他症状密切关注。
3.肾脏系统警报
肾脏作为 “过滤器”,负责排出代谢废物、维持体内平衡。衰竭时,尿量改变十分显著,少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ml)或无尿(24 小时尿量少于 100ml)是典型表现,这是肾脏滤过功能下降的直接结果;同时尿液颜色会加深如浓茶色,质地变得浑浊,还可能出现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的情况,这往往提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养成记录尿量的习惯很有必要,通过观察每天排尿次数和每次尿量可估算 24 小时总量,同时留意尿液的颜色和泡沫状况,一旦出现异常需高度重视。
4.肝脏系统警报
肝脏参与人体代谢、解毒等诸多关键过程。衰竭时,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是明显信号,这是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下降,导致胆红素在体内蓄积;患者还会出现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尤其厌恶油腻食物,这是因为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受影响,进而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此外,腹部胀痛也较常见,右上腹可能有压痛,这与肝脏肿大或肝包膜受牵拉有关。
日常可留意皮肤和眼白部分的颜色变化,关注饮食后的身体反应,若持续出现消化不良、厌恶油腻等情况,需警惕肝功能异常。
5.神经系统警报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 “指挥中心”。衰竭时,患者的意识和精神状态会发生明显改变,如意识模糊、嗜睡、反应迟钝,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问答常常不切题;严重时会陷入昏迷,即意识完全丧失,无法被唤醒;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等精神状态异常,这是由于脑功能受损、神经递质紊乱引起的。
在与家人,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其思维清晰度和反应速度,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警惕。
三、出现警报后的应对措施
出现警报信号要保持冷静,让患者停止剧烈活动并原地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解开紧身衣物,鼓励咳痰,必要时轻拍背部;心跳异常者平卧,避免移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切勿随意喂药或食物,以防误吸窒息,同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患者症状、发病时间和所在位置,因多器官衰竭黄金救治时间短,及时呼救至关重要。
预防多器官衰竭,需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控制各项指标。同时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还要注意预防感染,勤洗手、随天气增减衣物,易感人群尽量不去人群密集处。
结论
多器官衰竭凶险,身体会通过各器官异常发出警报。日常需留意这些信号,出现后冷静应对、及时就医。同时,积极预防、控制基础病,能降低风险,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