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许多人认为慢性病只要病情稳定就无需过度担忧,却往往忽视了 “慢病急性发作” 带来的致命风险。了解慢病急性发作的机制、诱因、预警信号及应对策略,对每一位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都是一道关乎生命安全的必答题。
一、什么是 “慢病急性发作”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以长期积累形成疾病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而 “慢病急性发作”,是指在慢性病基础上,由于各种诱因导致病情突然加重,引发危及生命的急性事件。例如,高血压患者突发脑出血、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慢阻肺患者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等。
这些急性发作不仅会对器官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还可能迅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此时患者往往需要进入 ICU 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液净化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且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患者。
二、慢病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
生活习惯紊乱是诱发急性发作的首要因素。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会导致血压、血脂异常波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糖尿病患者若频繁食用高糖食物,极易引发血糖骤升;缺乏运动则会削弱心肺功能,使呼吸系统慢病患者更易因轻微感染诱发急性加重。
未遵医嘱规范用药同样危害巨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后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性升高,引发脑血管破裂;哮喘患者擅自减少吸入激素剂量,会使气道炎症控制不佳,增加急性发作频率。
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秋冬季节流感病毒活跃,慢性肺病患者感染后易出现急性加重;空气污染中的 PM2.5 颗粒会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发作。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剧烈波动,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升高血压、血糖,为急性发作埋下隐患。
三、识别急性发作的预警信号
不同系统的慢性病急性发作前往往会释放预警信号。呼吸系统慢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20 次 / 分钟)、血氧饱和度降至 90% 以下、咳嗽加剧且痰液性状改变(如变黄、变脓)等症状;心血管系统方面,若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 15 分钟以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加重,需警惕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心力衰竭。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血糖>16.7mmol/L,应立即警惕酮症酸中毒;慢性肾病患者若尿量骤减、血肌酐短期内急剧升高,提示可能发生急性肾损伤。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是把握黄金救治时间的关键。
四、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应对措施
当发现急性发作征兆,患者应立即停止剧烈活动,采取舒适体位(如端坐位缓解呼吸困难),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加重病情。有条件的情况下,需迅速测量生命体征: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糖,家用脉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
同时,立即按医嘱服用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沙丁胺醇气雾剂舒张支气管。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必须马上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患者基础病史、当前症状及详细地址。等待救援期间,尽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随意搬动,防止病情恶化。
五、如何预防慢病急性发作
规律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基石。建议每日摄入钠盐不超过5克,保证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配比饮食。遵医嘱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同样重要,一般慢性病患者每3-6个月应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针对性预防措施必不可少。65 岁以上老人及慢性肺病患者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冬季外出佩戴 N95 口罩减少空气污染暴露;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进行情绪管理,降低应激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六、家人如何协助慢性病患者
家属在慢性病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要熟悉患者疾病特点及常用急救药物使用方法,例如掌握胰岛素注射技巧、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记录血压、血糖等数据,监督按时服药,提醒复诊时间。
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家属需保持冷静,准确向医护人员描述病情进展。研究显示,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家属能使患者在院外急救成功率提升40%以上,因此建议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急救技能培训。
总之慢性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而预防急性发作是其中的关键战役。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与家庭支持,我们完全可以降低急性发作风险,让慢性病患者远离 ICU 警报。每位患者和家属的重视,都是守护生命健康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