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季节交替时,不少孩子会频繁出现“清嗓子”的动作——“嗯嗯”“咳咳”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家长认为这只是孩子的小习惯,甚至误以为是故意“作怪”,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咽炎在作祟。频繁清嗓并非小事,背后可能隐藏着咽部炎症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和干预。
为什么换季时孩子容易“清嗓”?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加上学校环境人员密集,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季节交替时,气温波动大、空气干燥,或者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都会刺激咽部黏膜,导致充血、水肿,甚至分泌物增加。孩子感到咽部不适时,会不自觉地通过“清嗓”来缓解异物感或瘙痒感。咽炎可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部黏膜、粘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吞咽困难、咽部充血肿胀等。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慢性充血、粘膜下组织增生,粘液腺肥大、分泌增多。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咳不出,咽不下,有粘痰,咽后壁有滤泡增生,病程长,易反复。慢性咽炎多是由急性咽炎迁延形成的,也有可能是长期的理化因素刺激引起的。
频繁清嗓≠坏习惯,可能是这些原因
季节转换期咽炎高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环境因素:季节转换时,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大,空气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例如,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喉部黏膜干燥,抵抗力下降;冬季气温低,学校教室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增加了病毒和细菌的传播机会?;粉尘、粉笔灰等物理化学刺激物长期作用于咽部黏膜。
2.病原体活跃:春冬季是多种呼吸道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的活跃期,这些病原体可直接引发咽部感染。
3.过敏因素:春季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诱发过敏性咽炎。
4.用嗓习惯:学生课堂发言、课外活动等用嗓过度,加上不当的发声方式,易造成声带和咽部疲劳。
家长如何初步判断?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医:
1.清嗓持续超过1周,且越来越频繁;
2.伴随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3.夜间咳嗽加重,或出现喘息;
4.有过敏史(如湿疹、过敏性鼻炎)。
日常防护的实用建议
预防大于治疗,校医为大家推荐以下实用的防护措施。日常要科学饮水,少量多次饮用温水,保持咽喉湿润,学龄儿童每天建议饮水1000 - 14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在饮食方面,减少辛辣、油炸食品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A 的胡萝卜、菠菜,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猕猴桃等食物,有助于黏膜修复;注意环境调控,将教室和卧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40% - 60%,可使用加湿器,但要定期清洁,防止微生物滋生;如有鼻塞问题应及时处理,避免张口呼吸导致咽喉干燥;提醒孩子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或喊叫,课间适当让嗓子休息;过敏体质的儿童在花粉季节减少户外活动,必要时佩戴口罩。
专业治疗的正确认知
当预防措施效果不佳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学干预。局部治疗可采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湿润气道,使用含碘喉片等局部制剂缓解症状,药品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过敏因素明显的患者,可短期使用抗组胺药,只有在明确存在细菌感染证据时,才考虑使用抗生素;超短波等物理疗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某些中药方剂对缓解慢性咽炎症状有一定效果,但必须在正规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需要强调的是,慢性咽炎的治疗需要耐心,通常2至4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切忌频繁更换药物。
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
慢性咽炎的管理不能只关注症状发作期,而应树立长期健康理念。要增强体质,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建议儿童每天保证 2小时的户外活动;症状得到控制后,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咽喉情况;教导孩子通过吞咽唾液或小口饮水来缓解咽部不适;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疾病,避免因症状产生焦虑情绪;教师要注意维护教室环境,发现学生异常及时与家长沟通。
总之,孩子频繁清嗓不是小事,尤其是换季时反复出现,很可能是咽炎或其他呼吸道问题在“捣乱”,家长不可忽视,应结合孩子的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护理和合理干预,大多数孩子的咽炎症状都能得到有效缓解,让他们远离不适,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