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减毒VS灭活:疫苗免疫大不同 - 数字报刊系统 减毒VS灭活:疫苗免疫大不同 CT血管造影:无创检查血管堵塞 牙齿前突如何治?正畸来助力 换季总清嗓或是咽炎在捣乱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毒VS灭活:疫苗免疫大不同

作者:贵港市港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丹丹

疫苗,作为守护人类健康的“隐形卫士”,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作为疫苗家族中的两大“主力军”,虽然目标一致——帮助人体建立对病原体的防御机制,但它们的“作战方式”却大不相同。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疫苗在免疫上的差异。

技术原理:病原体的"变身术"

减毒活疫苗的制备堪称"病毒驯化术"。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或连续传代培养,将病原体的毒力削弱至无法致病但仍保留免疫原性。例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中的病毒经过200余次细胞传代,其致病基因片段被精准敲除,仅保留刺激免疫系统的能力。这类疫苗如同"活体训练师",能在体内模拟自然感染过程,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双重防线。

灭活疫苗则采用"物理化学灭杀法"。通过甲醛、β-丙内酯等化学试剂或高温处理,彻底破坏病原体的核酸结构,使其失去增殖能力但保留抗原表位。以新冠疫苗为例,灭活疫苗通过病毒培养、灭活、纯化三步工艺,确保每剂疫苗含有数百万个失去活性的病毒颗粒。这类疫苗如同"死靶标",通过注射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免疫效果:持久性VS快速响应

减毒活疫苗的免疫记忆堪称"长效保险"。以麻疹减毒活疫苗为例,接种后病毒在呼吸道黏膜短暂增殖,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和记忆T细胞,免疫保护期可达20-30年。研究显示,接种两剂OPV后,95%以上人群可获得终身免疫。其优势在于能诱导黏膜免疫,在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建立防御。

灭活疫苗则更像"短期防护盾"。以甲肝灭活疫苗为例,接种后2-4周产生抗体,但抗体水平随时间逐年下降,需每5-10年加强接种。不过,灭活疫苗具有"快速启动"特性,接种后7-10天即可检测到抗体,适合应急接种场景。

两者免疫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在于抗原呈递方式:减毒活疫苗的活病毒可直接感染抗原呈递细胞,激活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灭活疫苗的抗原需依赖吞噬细胞摄取,免疫激活效率相对较低。

安全性:风险可控VS绝对安全

减毒活疫苗存在"毒力返祖"风险。虽然概率极低(约百万分之一),但OPV曾导致个别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VAPP)。此外,免疫缺陷人群(如HIV感染者)接种后可能发生疫苗株感染。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016年起全球停用OPV,改用脊灰灭活疫苗(IPV)。

灭活疫苗则被誉为"绝对安全型"。其制备过程彻底灭活病原体,不存在感染风险。以狂犬病灭活疫苗为例,即使直接注射至脑组织也不会致病。但需注意,灭活疫苗可能因佐剂(如铝盐)引发局部红肿、硬结等反应。

安全性差异导致适用人群不同: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孕妇、免疫缺陷者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灭活疫苗则适用于全人群,包括早产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接种策略:单次高效VS多次强化

减毒活疫苗通常采用"一针制胜"策略。以水痘减毒活疫苗为例,12月龄以上儿童接种1剂次,保护率可达95%;接种2剂次后保护率提升至99%。其优势在于减少接种次数,提高依从性。

灭活疫苗多需"梯度强化"。以乙肝疫苗为例,新生儿需按0、1、6月程序接种3剂次,成人暴露后预防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这种策略虽繁琐,但能确保抗体滴度达到保护阈值(≥10mIU/mL)。

特殊场景下,两者可形成"优势互补"。例如,我国目前脊髓灰质炎免疫程序采用"2剂IPV+2剂bOPV"的序贯方案,既保证安全性又提升黏膜免疫效果。

储存运输:冷链严苛VS常温友好

减毒活疫苗冷链要求严苛。以轮状病毒疫苗为例,主流产品要求2-8℃避光冷藏(部分品牌允许未开封时-20℃冷冻长期储存),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不得超过±2℃。一旦解冻,必须在24小时内使用,否则活性丧失。

灭活疫苗则具有"常温耐受性"。比如流感灭活疫苗,2-8℃可保存1年,部分新型佐剂疫苗(如宫颈癌疫苗)甚至可在25℃稳定保存1个月。这种特性使其在偏远地区具有显著优势。

储存差异直接影响疫苗可及性: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减毒活疫苗因冷链要求导致接种覆盖率比灭活疫苗低15-20个百分点。

总之,减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各有优劣,选择需综合考虑病原体特性、人群特征及接种目的。对于健康儿童,减毒疫苗可提供长效保护;对于免疫缺陷者,灭活疫苗是更安全的选择。在疫苗接种工作中,我们应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原则,结合专业建议制定个性化方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