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0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糖尿病治疗,不该谈“胰岛素”色变 - 数字报刊系统 “乳”此突然,竟是螺内酯“惹”的锅 糖尿病治疗,不该谈“胰岛素”色变 血透是否会给日常出行“设绊” 眩晕发作别硬扛,中医外治法来帮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尿病治疗,不该谈“胰岛素”色变

作者:贵港市港北区人民医院 谢爱贤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以惊人速度逐年攀升。令人忧心的是,即便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却不足50%。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对糖尿病危害认知不足,忽视疾病管理;饮食上未严格控制,摄入过多高糖、高热量食物;运动量过少,身体代谢能力下降;降糖方案不合理,其中“谈胰岛素色变”的错误观念尤为突出,严重阻碍血糖有效控制。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听到患者和家属的担忧与拒绝:“医生,我不要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的!”“我们小区某某某,打胰岛素没多久就去世了!”“我只愿意口服降糖药,坚决不注射胰岛素。”这些话语背后,是人们对胰岛素的深深误解。那么,胰岛素究竟是什么?注射胰岛素真的如此可怕吗?

胰岛素是由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从进化角度看,人类、猪、牛等哺乳动物的胰腺都能分泌胰岛素,早期用于人类降血糖的胰岛素就来源于猪的胰腺。正常生理状态下,当人体受到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刺激时,胰岛β细胞便会分泌胰岛素,通过一系列精密生理过程调控血糖水平。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十分精妙。它作用于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与分解,转化为热量供能;促使葡萄糖合成脂肪和蛋白质,维持物质代谢平衡;减少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从源头控制血糖升高;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储存多余葡萄糖。可见,胰岛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对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起着关键作用。

既然胰岛素如此重要,哪些人群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呢?

1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几乎无法分泌足够胰岛素控制血糖。外源性胰岛素是他们维持生命、控制血糖的救命药,需终身使用。

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3个月生活方式调整(如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若血糖仍未达标,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以更好控制血糖,避免长期高血糖损害身体。

分型困难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难以区分1型还是2型时,为避免延误治疗,可首选胰岛素治疗,在治疗中明确诊断。

有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若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明显高血糖症状,甚至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是首选方案,能快速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挽救生命。

体重显著下降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中,2型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改善身体代谢状况,控制病情发展。

胰岛素种类丰富,主要有超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如重组人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如30/50/70预混门冬胰岛素)等。每种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起效速度和维持效果各异。因此,选择哪种胰岛素,不能人云亦云或凭个人喜好,必须由专业内分泌科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很多人担心注射胰岛素会“成瘾”,这种担忧毫无科学依据。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情发展,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需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导致患者死亡的多是糖尿病并发症,而非胰岛素。新发病且有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会成瘾,还能解除“糖毒性”,助胰岛β细胞恢复功能。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可转用口服降糖药,甚至进入“蜜月期”,仅靠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在半年至一年内良好控糖。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摒弃对胰岛素的错误认知,以科学、理性态度看待它。病情需要使用胰岛素时,应果断、尽早接受治疗,切不可因恐惧和误解而拖延,否则只会延误病情,加重并发症。使用胰岛素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可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症状,立即进食)、体重增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等。

总之,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有力武器,只要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就能更好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守护健康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