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疝气的相关知识 - 数字报刊系统 疝气的相关知识 酒精中毒急救,这些步骤要记牢 脑梗塞患者居家防跌倒技巧 影像检查能查出哪些疾病?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疝气的相关知识

作者: 容县杨梅镇中心卫生院(容县第四人民医院) 潘裕成


疝气,俗称“小肠气”,是人体内的组织或器官(比如肠子)通过薄弱点“钻”到了不该去的地方,形成的一个鼓包。它可能发生在腹部、腹股沟、肚脐等部位,大人和小孩都可能得,但原因和表现有所不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疝气,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值得好好了解一番。

疝气不是“气”,而是身体的“漏洞”

很多人听到“疝气”,会联想到肠胃胀气或打嗝,其实大错特错。疝气的本质是腹腔内的器官(如小肠、大肠、网膜等)通过腹壁的薄弱点或缺口“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凸起的包块。就像衣服口袋破了,里面的东西漏出来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漏洞”?

1.先天因素:婴幼儿疝气多因腹壁发育不完善,比如腹股沟管未完全闭合,导致腹腔内容物容易“溜走”。

2.后天因素:成年人疝气常与腹压升高有关,比如长期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肥胖、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此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老年肌肉退化也会增加风险。

疝气“偏爱”哪些人?

疝气并非“挑人”,但某些人群更容易中招:

婴幼儿: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8-10倍,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这是因为男孩的睾丸在出生前需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若通道未完全关闭,就可能形成疝气。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逐渐松弛,加上慢性咳嗽、便秘等常见问题,疝气风险显著增加。

特殊职业者:搬运工、举重运动员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腹压反复升高,腹壁薄弱处易被“撑破”。

孕妇和产后女性:孕期子宫增大压迫腹腔,分娩时腹压骤增,可能导致腹壁损伤,诱发疝气。

疝气的“真面目”:如何自我判断?

疝气的典型表现是体表出现可复性包块,但不同人群的症状略有差异:

1.婴幼儿:哭闹、排便或剧烈活动时,腹股沟或阴囊处出现鼓包,安静或平躺后可能消失。家长若发现孩子无故哭闹、触摸阴囊有硬块,需警惕。

2.成年人:站立、咳嗽、用力时,腹部或腹股沟区出现包块,可能伴有坠胀感或隐痛;平躺后包块缩小或消失。若包块突然增大、变硬且无法回纳,伴剧烈疼痛,可能是“嵌顿疝”,需立即就医!

3.误区提示:

疝气≠脂肪瘤:脂肪瘤通常固定不动,而疝气包块会随体位变化。

疝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位于皮下,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而疝气包块柔软且可回纳。

疝气的危害:小毛病可能酿成大麻烦

许多人认为疝气“不痛不痒”,可以拖一拖,这是极其危险的!

影响生活质量:疝气可能导致腹部坠胀、行走不便,长期压迫周围组织还可能引起疼痛。

嵌顿风险:若腹腔内容物(如肠管)被卡在疝囊内无法回纳,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肠梗阻、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心理负担:尤其是青少年和成年人,腹股沟区的鼓包可能影响美观,导致自卑心理。

治疗疝气:手术是唯一“根治术”

目前,疝气无法通过药物或保守治疗彻底治愈,手术是唯一可靠的方法。

1.婴幼儿疝气:1岁以内可观察,部分患儿的腹股沟管可能自行闭合;若1岁后仍未愈合,或发生嵌顿,需及时手术。

2.成年人疝气:一旦确诊,建议尽早手术。拖延只会让疝囊越来越大,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3.手术方式:

传统开放手术:在腹股沟区切开约5厘米的切口,修补腹壁缺损。

腹腔镜微创手术:通过腹部小孔置入器械,用补片加强腹壁,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双侧疝或复发疝。

4.术后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3个月。

预防便秘,多吃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限酒,减少咳嗽对腹压的影响。

预防疝气:从生活细节做起

虽然疝气无法完全避免,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压,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体型。

治疗慢性病:积极治疗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问题,减少腹压升高。

避免提重物:搬运重物时先蹲下,用腿部力量起身,而非直接弯腰。

加强腹肌锻炼:适当进行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运动,增强腹壁力量,但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

总之,疝气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病情加重,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大家能对疝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