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从东南亚海岛度假归来,突然一阵没来由的发冷,紧接着高烧到 39℃,千万别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这很可能是疟原虫在你体内 “搞偷袭”。作为一种能让全球每年数亿人 “中招” 的古老病原体,疟原虫堪称生物界的 “潜伏大师”,今天就带大家识破它的 “作案手法” 和预警信号。
疟原虫的 “偷袭路线图”
疟原虫的 “偷袭” 离不开帮凶 —— 按蚊。这些夜间活跃的蚊子一旦叮咬过携带疟原虫的感染者,就会成为移动的 “病毒库”。当它再次叮人时,疟原虫会顺着蚊子的唾液,像特种兵潜入敌方基地般,快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这些狡猾的疟原虫不会马上兴风作浪,而是先躲进肝脏 “韬光养晦”。在肝细胞里,它们疯狂复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短则3天,长则数月,当 “兵力” 储备充足后,便集体 “杀回” 血液,寄生在红细胞内,开始新一轮的破坏与繁殖,这时,人体才会出现明显症状。
感染疟原虫的症状表现
周期性寒战高热
疟疾发作具有周期性。患者会突然出现寒战,即便保暖也无法缓解,持续10分钟到1小时后,体温迅速升高至 40℃以上,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退热时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至 35.5℃左右,进入间歇期。不同疟原虫发作间隔不同:间日疟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间隔为36 - 48小时,热型多样,可能隔日发热、每日发热或持续高热。
贫血与脾肿大
疟原虫通过裂体增殖破坏红细胞,引发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指甲床发绀、活动后气喘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同时,脾脏因吞噬大量被感染红细胞而肿大,部分患者可在左侧肋缘下摸到质硬的脾脏,严重者脾脏可肿大至脐下。
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症状
疟原虫代谢产物可穿过血脑屏障,引发脑型疟疾,表现为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儿童和孕妇风险更高。患者还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可能与红细胞碎片刺激肠道黏膜或病原体直接侵袭有关。
凶险型疟疾症状
恶性疟原虫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凶险型疟疾:
脑型疟疾:患者突然昏迷,脑脊液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疟原虫,死亡率高达20%。
超高热型:体温持续在41℃以上,伴有顽固性呕吐,易导致多器官衰竭。
厥冷型:外周循环衰竭,表现为皮肤湿冷、血压骤降,若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哪些人更容易被 “偷袭”
高风险地区的 “易感人群”
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疟疾流行区的居民,以及前往这些地区的旅行者,由于接触疟原虫的机会多,属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没有获得自然免疫力的外来人员,感染风险更高。此外,婴幼儿、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弱,也更容易被疟原虫 “盯上”。
生活习惯埋下的 “隐患”
长期居住在卫生条件差、蚊虫滋生的环境中,或是夜间户外活动多、不注意防蚊的人,也容易给疟原虫可乘之机。比如,睡觉时不使用蚊帐,在户外不穿长袖衣物、不涂抹驱蚊剂等,都会增加被蚊子叮咬的几率,从而提高感染疟疾的风险。
如何让疟原虫 “无处偷袭”
防蚊灭蚊
物理防护用含避蚊胺(DEET)驱蚊剂护体,夜间睡经杀虫剂处理蚊帐;环境治理清花盆托盘、废轮胎积水,定期喷洒杀虫剂;生物防治则释放携沃尔巴克氏体雄蚊,削减蚊群繁殖力。
药物预防
高危人群前往疟疾流行区前2周,开始口服磷酸氯喹或阿托喹酮 - 氯胍片,每周1次,持续至离境后4周。孕妇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磷酸咯萘啶或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并调整剂量。
早期诊断与治疗
实验室诊断可借厚薄血膜涂片法镜检疟原虫,搭配血清学方法(双抗夹心法)快速诊断试剂盒30分钟快速出结果,PCR检验技术则能精准分型能指导用药。抗疟治疗需“分型而治”——间日疟用氯喹配伯氨喹歼灭肝内休眠体,恶性疟以ACT疗法(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3日肃清血中虫患,重症患者则需静脉推注青蒿琥酯“控场”,同步输血、纠酸补液等多管齐下,筑牢生命防线。
疫苗研发
RTS,S/AS01 疟疾疫苗已在非洲部分国家推广,可使5岁以下儿童严重疟疾发病率降低30%。未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蚊虫,使其无法传播疟原虫,可能成为消除疟疾的重要手段。
总之,了解疟原虫的 “偷袭” 信号和预防方法,是我们对抗疟疾的有力武器。记住,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可能是健康的 “警报”,及时察觉、科学应对,就能将疟原虫的 “偷袭” 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