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因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的慢性脑部疾病,全球约5000万人患病,我国患者超900万,其中60%的发作发生在家庭或公共场所。由于公众认知不足,常将其误认为“精神病”或“中邪”,甚至采取掐人中、塞毛巾等错误急救方式,导致患者窒息、骨折等二次伤害。事实上,80%的癫痫发作可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掌握科学急救方法能缩短发作时间,降低风险,为患者争取恢复机会。
癫痫发作的典型表现与识别
癫痫发作的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见的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面性发作(大发作):发作时患者会突然丧失意识,全身肌肉出现强直性收缩,表现为四肢绷直、身体僵硬;随后转为阵挛性抽搐,即肢体快速抖动,可能伴有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等症状。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会陷入短暂昏迷或意识模糊,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
2. 部分性发作(小发作):患者意识可能保持清醒,仅表现为单侧肢体抽搐、面部麻木、幻听,或出现重复无意识的动作,如反复咀嚼、摸索物品等。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或连续发作且无缓解迹象。
发作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咬伤舌头或跌倒导致外伤。
孕妇、儿童或首次发作的患者,因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需及时评估。
家庭急救三步法:科学操作,守护生命
当目睹家人或他人癫痫发作时,牢记以下三步:
第一步:保护患者,防止意外伤害
1. 确保环境安全:迅速移除患者周围的尖锐物品(如桌椅、热水杯),避免其碰撞受伤。
2. 调整体位:将患者平放于地面或硬板床上,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3. 禁忌动作:
? 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拉伤。
? 不要往患者嘴里塞任何物品(如筷子、毛巾),可能引发窒息或牙齿损伤。
? 发作时不要喂水或喂药,防止呛咳。
第二步:观察与记录,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1. 记录发作细节:
发作开始时间、持续时长(精确到分钟)。
具体表现(如哪侧肢体抽搐、是否口吐白沫)。
发作后患者状态(如是否清醒、有无头痛)。
2. 拍摄视频(需保护隐私):若条件允许,可用手机录制发作过程,但需避免拍摄患者面部或敏感部位。视频可为医生诊断提供直观依据。
3. 避免移动患者: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如马路边、水池旁),否则无需将其抬至其他地方。
第三步:发作后护理与心理支持
1. 发作后护理:
保持患者侧卧位,轻拍其背部帮助排出口腔分泌物。
等待患者完全清醒后再给予饮水或食物,避免呛咳。
若患者佩戴眼镜或假牙,需及时取下。
2. 心理支持:
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患者,如“发作已经结束了,你现在很安全”。
避免围观或议论,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常见误区与正确应对
误区1:掐人中或针刺能终止发作?
? 错误!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掐人中或针刺无法中断放电过程,反而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或感染。
误区2:发作后必须立即送医?
? 正确做法:多数短暂发作(<5分钟)无需送医,但需观察患者后续状态。若符合警示信号(如持续抽搐、呼吸困难),应立即拨打120并说明癫痫发作。
特殊情况处理:
水中发作:立即将患者头部托出水面,侧卧排水,防止呛水。
孕妇发作:避免压迫腹部,优先侧卧并呼叫急救。
儿童发作:家长需保持冷静,避免因过度紧张而采取错误操作。
长期管理与预防建议
患者与家属需做好充分准备:随身携带医疗信息卡,注明癫痫病史、用药情况及紧急联系人电话,以便突发状况时及时获得帮助;避免患者独自游泳、驾车或从事高空作业,降低意外风险。
日常预防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疲劳或情绪剧烈波动;严格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减少酒精摄入,避开强光刺激、长时间玩游戏等诱发因素,减少发作可能。
结语:科学急救,传递温暖
癫痫发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急救方式。掌握“保护—观察—护理”三步法,不仅能保护患者安全,更能传递社会的理解与关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科学的知识驱散恐惧,用温暖的行动守护生命。若您身边有癫痫患者,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学会正确的急救方法——因为每一次正确的急救,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