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麻醉真的会让人失忆吗? - 数字报刊系统 麻醉真的会让人失忆吗? 当贫血遇上血小板减少, 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检查“联手破案” 失眠吃药有门道,助你安睡到天亮 长期伏案颈僵硬,放松动作学起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醉真的会让人失忆吗?

作者: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陈冬梅

在医院的手术室门口,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医生,麻醉会不会让我变傻啊?”“听说打了麻醉会记不住事情,是真的吗?”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麻醉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黑箱”,既带来手术中的无痛体验,又让人隐隐担忧其对大脑和记忆的潜在影响。那么,麻醉与记忆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麻醉真的会让人失忆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麻醉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的目的。根据作用范围,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大类。

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全身无痛、肌肉松弛,适合大型手术或需要患者完全静止的手术。

局部麻醉:仅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如神经阻滞或区域麻醉,患者保持清醒,但手术部位无痛感。

麻醉的核心机制在于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全身麻醉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受体(如γ-氨基丁酸受体,GABA),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使人进入无意识状态。而局部麻醉则通过阻断局部神经纤维的传导,达到止痛效果。

麻醉与记忆:误解从何而来?

许多人对麻醉的担忧源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这一概念。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短期或长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症状。这种现象尤其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因此引发了公众对“麻醉导致失忆”的恐慌。

然而,科学研究显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麻醉本身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手术创伤与应激反应:大型手术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和应激激素分泌,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对大脑功能产生短期影响。

患者基础条件:高龄、术前认知功能下降、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

药物相互作用:围手术期使用的多种药物(如镇痛药、抗生素)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叠加效应。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加重术后认知障碍的表现。

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型研究跟踪了数千名手术患者,发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麻醉组和非麻醉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了麻醉并非导致失忆的“元凶”。

麻醉药物会进入大脑吗?它们对大脑安全吗?

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靶点是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受体,因此理论上它们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然而,现代麻醉药物的设计非常注重安全性和可控性,其代谢和清除速度极快。例如,常用的丙泊酚(一种静脉麻醉药)在体内半衰期仅几分钟,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即可完全代谢。

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均表明,短期、单次的麻醉暴露对健康成年人的大脑结构或功能没有长期影响。然而,对于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大脑发育阶段,长期或多次暴露于麻醉药物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局部麻醉:更安全的选择

与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由于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被认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小。例如,在剖宫产手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一种局部麻醉方式),母亲可以保持清醒,且术后认知恢复更快。然而,局部麻醉并非适用于所有手术类型,其局限性包括:

1.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四肢、下腹部或特定区域的手术。

2.麻醉失败风险:若阻滞不完全,可能需要补充镇静或全身麻醉。

3.患者配合度要求高:部分患者可能因紧张或无法保持静止而影响操作。

因此,麻醉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和麻醉科医生的评估综合决定。

结语

麻醉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无数患者得以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尽管“麻醉导致失忆”的说法广为流传,但科学证据表明,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短期、单次的麻醉暴露对大脑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是极小的。当然,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麻醉科医生会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

作为患者,我们无需对麻醉过度恐慌,但应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和麻醉的必要性、风险及替代方案。信任专业的医疗团队,配合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才是保障安全与健康的最佳途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