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肚子不舒服是极为常见的情况。无论是因吃了生冷辛辣食物引发的肠胃抗议,还是腹部着凉后的阵阵不适,又或是潜在疾病发出的健康预警,都可能让我们陷入不安。这时,超声检查就如同一位专业的“健康侦探”,凭借独特的探测本领,深入腹部内部,为我们揭开不适背后的真相。
一、超声检查:肚子里的“透视眼”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物理特性,如同为腹部器官拍摄高清“照片”。超声波频率超20000赫兹,人耳无法感知,却能在人体组织中传播与反射。检查时,医生涂抹耦合剂消除探头与皮肤间空气,保障超声波顺利穿透。超声探头兼具发射与接收功能,超声波遇不同密度组织器官产生反射,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呈现器官图像,助医生观察其形态、结构及异常情况。
二、超声在腹部各部位的“探秘之旅”
1. 肝脏:人体的“化工厂”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承担代谢、解毒、合成等重要功能。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状况,一旦肝脏病变,超声图像便会显现异常。
脂肪肝患者因肝细胞脂肪堆积,超声下肝脏回声增强,病情越重越明显;肝硬化时,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回声增粗不均,常伴门静脉高压表现;肝囊肿形似“小水泡”,呈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肝血管瘤多为高回声结节,大的可见网格结构;肝癌多表现为低回声团块,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杂乱,部分有坏死液化,周边有声晕,血管可受压推移。
2. 胆囊:胆汁的“储存库”
胆囊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超声检查能清晰呈现其大小、形态、胆囊壁厚度及腔内状况。常见的胆囊结石,超声下可见胆囊体积增大、壁增厚毛糙,腔内强回声光团伴声影,结石会随体位移动;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壁显著增厚、模糊,周围有液性暗区;胆囊息肉则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的高回声或等回声结节,无声影且不随体位变动。
3. 胰腺:消化系统的“幕后英雄”
胰腺虽小,却能分泌多种消化酶与激素,在消化系统中至关重要。因位置较深,超声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对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肿瘤等疾病诊断意义重大。急性胰腺炎多由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诱发,超声下可见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异常,周围有炎症渗出的液性暗区;胰腺囊肿呈圆形无回声区;胰腺癌则表现为胰腺局部增大、形态不规则,常伴有胰管、胆管扩张等症状。
4. 脾脏:免疫系统的“卫士”
脾脏承担着过滤血液、储存血液和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超声检查能够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脾肿大是脾脏常见的异常表现,可由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超声下脾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均匀。脾囊肿表现为脾脏内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脾血管瘤多表现为脾脏内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
5. 胃肠道:食物的“加工厂”
胃肠道超声聚焦其形态、蠕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因胃肠道内气体干扰,需通过空腹、大量饮水充盈胃腔或使用造影剂等方式辅助检查。胃溃疡超声下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表面凹陷、黏膜层回声增强;胃肠道肿瘤表现为肠壁增厚隆起、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还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
三、超声检查前的“准备秘籍”
想要获得清晰、准确的超声检查结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1. 空腹要求:腹部超声检查通常需空腹8-12小时。进食后,胃肠道内食物与气体如“迷雾”,会干扰超声波传播反射,使图像模糊。检查胆囊和胰腺时,空腹更是关键,进食会让胆囊收缩,影响胆囊壁和腔内观察,还可能混淆胆囊壁增厚的生理与病理情况。
2. 着装建议:检查当天,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这样能方便快速地暴露腹部,节省检查时间,也能让受检者更加放松。
3. 检查配合:检查过程中,要保持放松的心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指令。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合适的体位,检查期间不要随意移动身体,以免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肚子不舒服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而超声检查就是我们解读这些信号的有力工具。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健康卫士”,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当腹部出现不适时,别犹豫,及时借助超声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