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阳光炽热,蝉鸣声声,人们尽情享受着清凉冷饮和热闹海滩聚会带来的愉悦。然而,夏季也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了解夏季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方法,是守护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关键。
一、夏季常见传染病类型
(一)肠道传染病
1.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和手传播。患者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夏季生冷食物食用较多,若清洗不彻底或保存不当,极易引发感染。
2. 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出现小规模爆发。
(二)呼吸道传染病
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极快。夏季空调使用广泛,室内空气不流通,为流感病毒传播提供了机会。患者会突发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
2. 腺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眼部感染等。夏季游泳时,若游泳池消毒不彻底,腺病毒可能通过水传播,引发咽结膜热,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咳嗽、流涕。
(三)虫媒传染病
1. 登革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吸食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或动物血液后,再叮咬其他人,将病毒传播出去。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剧烈疼痛、皮疹等。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地,夏季雨水多,为伊蚊滋生提供了大量积水环境,登革热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 疟疾:疟原虫通过按蚊叮咬人体传播。疟疾的典型症状是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发作后如同常人。在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前往旅游或工作的人若不做好防护,回国后可能会发病。
二、传染病传播途径解析
(一)粪 - 口传播
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患者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体,若污染了水源、食物或生活物品,健康人接触后再经口摄入,就会感染。例如,痢疾患者便后未洗手,又直接接触食物,其他人食用该食物后就可能被感染。
(二)空气飞沫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喷出带有病原体的飞沫,这些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可能致病。在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教室、商场等,空气飞沫传播的风险大大增加。
(三)接触传播
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是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分泌物等而感染,如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间接接触传播则是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而感染。
(四)虫媒传播
蚊子、苍蝇、跳蚤等昆虫是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叮咬感染病原体的宿主后,病原体在其体内繁殖,当这些昆虫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原体注入人体。比如伊蚊传播登革热,按蚊传播疟疾。
三、预防措施全方位解读
1.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日常务必勤洗手,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关键时刻,用肥皂或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揉搓,时长不少于20秒。夏季多汗,要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此外,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用牙线清洁牙缝,维护口腔健康。
2.饮食卫生把控:购买食材要新鲜,处理时生熟分开,肉类等需煮熟煮透。饮用水要符合卫生标准,不喝生水,桶装水选正规产品且定期清洗饮水机。夏季吃生冷食物要适量,凉拌菜现做现吃,路边摊食物因卫生难保证,需谨慎选择。
3.居住环境维护: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2 - 3次,每次约30分钟,使用空调时更需留意。要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对卫生间、厨房等重点区域消毒,按说明书使用消毒剂。同时,做好防蚊防虫工作,安装纱窗、蚊帐,清理积水,合理使用杀虫剂,确保居住环境健康安全。
4.个人防护加强: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应佩戴合适的口罩。传染病流行时,尽量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若必须前往要做好防护准备。同时,增强免疫力也至关重要,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此抵御传染病侵袭。
综上所述,夏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且传播广泛,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类型、传播途径,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健康快乐地度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