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1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胆管置管术:让肝内管道不再堵 - 数字报刊系统 慢阻肺患者的日常防护细节 胆管置管术:让肝内管道不再堵 产科ERAS:帮助产妇更快、更安全地恢复健康 尿常规检查:尿液里的健康密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胆管置管术:让肝内管道不再堵

作者: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 覃宏慧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每天分泌约800毫升胆汁,经胆管输送至肠道,帮助消化脂肪、代谢毒素。然而,这条“黄金通道”一旦堵塞,胆汁无法排出,便可能引发黄疸、腹痛甚至致命感染。胆管梗阻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是胆固醇结晶形成的“管道泥沙”(结石),也可能是肿瘤压迫导致的“管道塌方”(胆管癌、胰腺癌),甚至急性炎症引发的“管道肿胀”(胆管炎)。传统治疗中,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现代医学的“微创利器”——胆管置管术,通过一根细管绕过堵塞部位,为患者开辟了生命旁路。   

 

一、胆管:肝脏的“排水系统”为何易堵? 

 

胆管宛如人体内的“下水道网络”,由肝内细小胆管逐步汇合形成左右肝管、肝总管,最终与胆囊管汇入胆总管,负责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胆汁作用关键,不仅是消化脂肪的“清洁剂”,还能助力清除体内代谢废物。一旦胆管堵塞,胆汁逆流入血,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皮肤瘙痒、尿液呈浓茶色、大便呈灰白色,严重时还会诱发化脓性胆管炎,对生命构成威胁。

 

胆管堵塞的诱因主要有三大类:结石、肿瘤与炎症。在我国,胆管结石发病率约为5%-10%,多由胆汁成分失衡(如胆固醇超标)或胆道感染所致;胆管癌、胰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常侵犯胆管,造成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急性胆管炎、胰腺炎引发的胆管水肿,以及寄生虫(如肝吸虫)堵塞,也会导致胆管阻塞。胆管堵塞后,胆汁淤积使压力升高,可能损伤肝细胞,引发肝功能衰竭,同时细菌在淤积胆汁中繁殖,逆行入血,还可能引发高热、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因此及时疏通胆管是治疗的关键。

 

二、胆管置管术:如何“绕路”疏通堵塞? 

 

1.手术原理:疏通胆汁的“关键路径”

胆管置管术是解决胆管堵塞、重建胆汁“生命通道”的重要手段,主要分为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与内镜下胆管支架植入术(ERBD)两类。PTCD借助超声或CT精准引导,以细针经皮肤穿刺肝脏直达胆管,随后置入引流管,让胆汁得以顺畅引流至体外。ERBD则通过口腔插入十二指肠镜,精准定位胆管开口后,利用导丝越过狭窄区域,放置金属或塑料支架,撑开胆管使其恢复通畅,确保胆汁能正常流入肠道,从而恢复胆汁的正常代谢路径。

 

2.手术过程:精准微创的“高效行动”

PTCD作为典型微创手术,操作过程尽显“快、准、稳”。术前,患者需禁食6 - 8小时,并完善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局部麻醉带来的疼痛感如同普通打针。术中,首先通过超声精准定位胆管堵塞部位,严格消毒皮肤并铺设无菌巾;接着,穿刺针沿着预定路径刺入胆管,注入造影剂后,在X光下清晰观察胆管显影情况以确认位置;随后,置入导丝,沿导丝送入引流管,将其固定于皮肤表面并连接引流袋。术后效果立竿见影,胆汁顺利流出后,患者的黄疸、腹痛等症状通常在24 - 48小时内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3.手术风险与应对:筑牢安全的“坚固防线”

尽管PTCD等胆管置管术属于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风险,不过医生已有一套完备的应对策略。出血风险方面,由于肝脏血供丰富,术前医生会全面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术中利用超声实时监测,精准避开大血管,最大程度降低出血概率。感染风险上,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为患者筑牢抗感染防线。引流管移位风险亦不容忽视,医生会安排影像学复查,一旦发现移位及时调整,必要时重新置管,确保胆汁引流顺畅,全方位保障手术安全与疗效。

 

三、术后恢复:患者如何“守护”救命管道? 

 

引流管护理关乎术后恢复,需牢记防脱管、防堵塞、防逆流三大原则。防脱管要避免剧烈动作,用别针固定引流袋;防堵塞需每日观察胆汁颜色(正常金黄)和量(成人300 - 1000ml),异常时遵医嘱处理;防逆流要保持引流袋低于腹部,洗澡时包裹伤口防沾水。

 

术后饮食遵循低脂、高蛋白原则。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应严格忌口;清蒸鱼、豆腐、绿叶蔬菜、低脂牛奶等食物营养丰富,可适量摄入,同时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术后需定期复诊随访,动态监测“管道”健康。术后1周复查超声,评估引流管位置及引流量;术后1个月,临时置管可能调整或拔除,永久置管需每月换引流袋;长期随访则每3 - 6个月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监测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胆管梗阻虽凶险,但医学的进步已为患者点亮希望。愿每一位患者都能以科学的态度、乐观的心态,与医生并肩作战,守护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管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