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叔起夜时突然摔倒在地,左侧身体动弹不得,说话含糊不清。家人慌乱中给大叔喂了水,还尝试自行送往医院,结果耽误了近2小时。送到医院时,医生遗憾地说:“错过黄金溶栓时间,很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这样的悲剧,其实本可以避免。脑梗塞发病急、危害大,但只要掌握关键知识,每个人都能成为家人健康的“第一守护者”。
一、脑梗塞: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危机
脑梗塞,也叫脑梗死,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被血栓堵住,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它就像大脑里的“交通瘫痪”,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数据显示,发病后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及时救治能大大降低致残、致死风险。可一旦错过,轻则半身不遂、言语障碍,重则失去生命。所以,学会快速识别和正确急救,就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二、牢记“120口诀”,3秒判断脑梗塞
面对突发情况,很多人容易慌乱无措。这时,记住简单好记的“120口诀”,就能快速做出判断:
“1”看一张脸: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让对方微笑一下,看一侧嘴角是否明显下垂或歪斜。就像演员做面部表情,正常情况两边嘴角能同时上扬,如果一边“罢工”,就要警惕。
“2”查两只胳膊:让患者双臂平举,保持10秒钟。如果其中一只手臂不受控制地慢慢下垂,像泄了气的气球往下掉,可能就是脑梗塞信号。
“0”聆听语言:和患者简单对话,比如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如果对方说话含糊不清、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完全无法表达,比如把“苹果”说成“坡果”,就要立刻提高警惕。
除了这三个典型症状,脑梗塞还可能出现这些警示信号:突然头晕目眩,感觉天旋地转;剧烈头痛,像有人用锤子在脑袋里敲击;眼前发黑、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突然失去意识、昏迷不醒。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只是轻微的手脚发麻、短暂眼前发黑,千万别当作普通疲劳忽视!
三、分秒必争!脑梗塞急救全流程
一旦怀疑发生脑梗塞,必须立刻行动,按以下步骤科学应对:
1. 第一时间拨打120:保持冷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接线员具体地址、患者主要症状。
2. 现场科学处理: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让患者原地安静躺下,不要随意搬动,尤其避免摇晃头部。如果患者呕吐,要将其头偏向一侧,或轻轻将患者翻至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记住,此时千万不能给患者喂水、喂食,也不要盲目让患者服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因为没有确诊就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出血风险。
四、防患于未然:把脑梗塞挡在“门外”
脑梗塞虽然发病突然,但并非毫无预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
1.控制“三高”是关键: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测量血压、血糖,每3 - 6个月复查血脂。千万别觉得“症状消失就能停药”,随意断药可能让病情反弹,增加脑梗塞风险。
2.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饮食上,少吃腌制咸菜、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果、粗粮;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快走、跳广场舞都是不错的选择;戒烟戒酒,熬夜追剧、打麻将到凌晨的习惯也要改改。
3.定期体检早发现: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等指标。颈动脉斑块、血脂异常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就能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五、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误区一:脑梗塞发病前毫无征兆。真相是,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比如突然单侧肢体麻木、眼前发黑但几分钟后恢复正常,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
误区二:怀疑脑梗塞,马上吃阿司匹林能救命。在没有确诊前,自行服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必须等待医生诊断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误区三:康复治疗可有可无。脑梗塞患者出院后,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恢复肢体、语言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建议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内就开始康复治疗,坚持就是胜利!
脑梗塞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快速识别、正确急救和科学预防的方法,就能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从今天起,把“120口诀”记在心里,教给身边的每一位家人。关键时刻,你的一个正确举动,或许就能改写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