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1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病人趴着呼吸,竟有独特奇效 - 数字报刊系统 缓解痛经的实用方法 病人趴着呼吸,竟有独特奇效 冠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脑梗塞的快速识别与急救措施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病人趴着呼吸,竟有独特奇效

作者: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胡欣夏


 

我们常常会看到医护人员协助患者采取一种特殊的体位——俯卧位,即让患者趴着呼吸。这种看似简单的体位调整,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医学智慧与显著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在改善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存率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俯卧位通气的奥秘,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

 

 一、俯卧位通气的定义与原理

 

俯卧位通气,顾名思义,是指患者在清醒或机械通气状态下,采取俯卧姿势进行呼吸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优化肺部通气与血流分布,从而改善氧合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直立时,肺部背侧区域因重力作用而承受较大压力,导致该区域肺泡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较多,形成所谓的“重力依赖区”。而俯卧位时,这一区域得以重新扩张,通气/血流比例趋于平衡,有效肺泡通气量增加,进而提升氧合效率。

从医学术语角度讲,俯卧位通气能够减少肺内分流,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顺应性,并促进肺部分泌物的引流。这些生理变化共同作用,使得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等导致的低氧血症的有效手段。

 

 二、俯卧位通气的奇效

 

1.改善氧合与通气:俯卧位通过减少心脏和纵膈对肺的压迫,使背部肺泡重新开放,增加有效通气面积,同时促进肺内气体交换,显著提高血氧饱和度。对于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可使氧合指数(PaO?/FiO?)提升20%以上,甚至更高。

2.促进痰液引流:在俯卧位下,重力作用有助于痰液从肺部深处向大气道移动,便于咳出或吸出,减少肺部感染风险,加速病情恢复。

3.减轻肺损伤:俯卧位能降低肺内压力梯度,减少肺泡过度膨胀和塌陷,从而减轻肺组织损伤,保护肺功能。

4.改善血流动力学:俯卧位还可能通过改善右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对全身循环产生积极影响。

 

 三、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适用人群主要包括: 重症肺炎、ARDS等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患者。 痰多不易咳出,且常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但氧合难以维持的患者。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俯卧位通气。禁忌症包括:严重的脑部疾患,如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因俯卧位可能加重病情。脊柱不稳定或骨折患者,俯卧位可能加重损伤。孕妇,特别是晚期妊娠,俯卧位可能压迫胎儿。肥胖患者或腹部有伤口者,需谨慎评估风险后决定。

 

 四、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注意事项

 

实施步骤:

1.评估与准备:首先医生需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确认无禁忌症后,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疗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取得同意。同时,准备好必要的监护设备、软垫、枕头等物品。

2.体位调整:在医护人员协助下,患者缓慢转为俯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软垫支撑身体各部位,避免压迫,确保患者舒适。

3.监测与调整: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俯卧位通气前2小时不宜进食,以防呕吐误吸。

   2、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着凉。

   3、定期检查患者皮肤状况,防止压疮发生。

   4、对于意识不清或无法自主翻身的患者,需使用专门的翻身床或设备,并在医护人员严密监护下进行。

 

 五、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前景

 

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俯卧位通气在治疗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有效性。例如,一项针对ARDS患者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俯卧位通气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仰卧位组。此外,俯卧位通气还被尝试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俯卧位通气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俯卧位通气方案出现,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基础疾病等,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俯卧位通气的长期效果、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结语

 

俯卧位通气,这一看似简单的体位调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原理与显著的治疗效果。它不仅是重症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更是医患共同对抗疾病、追求生命奇迹的生动体现。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您对俯卧位通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