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出血患者约200万,其中约30%-5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对于患者家属而言,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不仅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还能为后续康复争取宝贵时间。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梳理出脑出血护理的六大关键环节,助您在关键时刻不慌乱。
绝对卧床:稳定病情的基石
脑出血急性期(发病后2-4周)需严格卧床,避免任何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的动作。患者头部可轻微左右转动,但需避免坐起或下床活动。研究表明,过早活动会使再出血风险增加3倍以上。护理要点——
体位管理:头部抬高15°-30°,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四肢可进行被动活动,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力性损伤。
环境控制: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温度控制在22-24℃。避免探视人数过多,减少声光刺激。
情绪安抚:患者常因肢体偏瘫、语言障碍产生焦虑情绪,家属可通过播放轻音乐、抚触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感。
血压监测:生命体征的“晴雨表”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首要诱因,约70%的患者发病时血压超过160/100mmHg。血压波动会直接影响脑内血肿的稳定性,需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护理要点——
用药规范: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乌拉地尔等降压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若血压骤降超过基础值的20%,需立即通知医生。
目标值设定:急性期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舒张压控制在90-100mmHg。对于高龄或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
异常信号识别: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双侧瞳孔不等大,提示可能发生脑疝,需紧急处理。
呼吸道管理:预防窒息的“生命线”
脑出血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易堵塞气道。统计显示,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护理要点——
体位引流:昏迷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促进痰液排出。
吸痰操作:对于痰液黏稠者,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雾化吸入。吸痰时需严格无菌操作,每次不超过15秒,避免缺氧。
气管切开护理:若患者长期昏迷或合并严重肺部感染,需行气管切开术。术后需每日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套管通畅。
营养支持:康复路上的“能量站”
脑出血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较正常人增加20%-30%。合理的营养支持可降低感染风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饮食方案——
急性期(发病后24-48小时):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
恢复期:意识清醒者可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吞咽困难者需留置胃管,每次喂食量不超过200ml,间隔2小时以上。
营养配比——
每日热量需求按25-30kcal/kg计算,蛋白质占比15%-20%,优先选择鱼、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便秘,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
并发症防控:细节决定成败
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包括压力性损伤、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使用气垫床,骨突处贴敷泡沫敷料。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拽等动作。
深静脉血栓预防:病情稳定后尽早行肢体被动运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对于高危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泌尿系护理:留置尿管者需每日会阴擦洗2次,每两周更换尿管1次。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在1500ml以上。
康复训练:重返社会的“助推器”
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发病后3个月内开始康复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提高40%。
康复时机:生命体征平稳48-72小时后即可开始,以被动运动为主,如关节屈伸、肌肉按摩。
训练强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日训练3-4次,每次15-2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导致血压升高。
家庭参与:家属可学习简单的康复手法,如Bobath握手、桥式运动等,帮助患者进行日常训练。
结语
总之,脑出血的护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需要家属、医护人员、患者三方紧密配合。从绝对卧床的严格执行,到血压监测的精准把控;从呼吸道管理的分秒必争,到康复训练的持之以恒,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预后质量。愿文章的六大关键环节能为您提供科学的护理指导,助力患者早日重返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