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的更替,我们又迎来了水痘的高发季。近期,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诊的水痘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不乏儿童、青少年,甚至部分成年人也未能幸免。水痘虽常见,但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对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因此,掌握科学应对水痘的方法至关重要。
水痘的基础知识
水痘是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有三: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喷嚏或说话喷出含病毒飞沫,旁人吸入易感染;二是直接接触传播,触碰患者疱疹液可染病;三是接触被污染用具传播,如接触被疱疹液污染的毛巾、玩具等。
儿童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因其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患者、孕妇、器官移植患者也易感染。
水痘潜伏期 10 - 21 天。发病初有发热、头痛、倦怠等前驱症状,随后皮肤现红色斑疹,快速变为丘疹、疱疹,呈椭圆形,有红晕,壁薄易破且瘙痒。皮疹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多在躯干、头部,后延及面部、四肢,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
水痘的诊断方法
医生诊断水痘,会先结合临床表现。皮疹形态和分布是关键依据,若皮疹分批出现且呈向心性分布,多在躯干、头部,后延及面部和四肢,就会高度怀疑水痘。同时,还会综合考量患者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为更精准诊断,医生可能建议实验室检查。常用病毒检测法是采集疱疹液做病毒核酸检测,能快速、准确检出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此外,血清学检查也有帮助,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辅助明确诊断和判断感染阶段。
水痘的治疗措施
1. 一般治疗
一旦确诊为水痘,患者需要进行隔离,直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发病后 14 天,这样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皮肤护理方面,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可以剪短指甲,必要时戴手套。如果疱疹破裂,可以涂擦 1% 甲紫溶液或抗生素软膏。在饮食上,要清淡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对症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如果体温低于 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比如用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如果体温高于 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针对疱疹瘙痒症状,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以缓解瘙痒。如果瘙痒严重,还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3.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等。一般建议在发病后 24 小时内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这样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是阿昔洛韦,但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注意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水痘的预防策略
1. 疫苗接种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水痘的风险,还能减轻感染后的症状。儿童一般在 12 - 15 月龄接种第一剂,4 - 6 岁接种第二剂。对于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青少年和成人,也可以接种两剂,间隔 6 - 10 周。
2. 日常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在水痘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如果周围有水痘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的衣物、玩具等要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水痘的并发症及应对
水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皮肤感染较常见,疱疹破裂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化脓,严重可致败血症。肺炎也是并发症之一,患者会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危及生命。水痘脑炎较为严重,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预后欠佳。
若出现并发症症状,需立即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并治疗。皮肤感染需抗感染处理;肺炎和脑炎要根据病情,采取抗病毒、抗炎、脱水降颅压等综合治疗。
结论
水痘高发季,我们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果不幸感染水痘,也不要惊慌,及时就医,科学应对,就能早日恢复健康。让我们共同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度过一个平安的水痘高发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