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3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宫颈糜烂的原因及治疗 - 数字报刊系统 透析患者的高磷饮食避雷清单 宫颈糜烂的原因及治疗 科学应对水痘指南 麻疹预防:疫苗接种那些事儿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宫颈糜烂的原因及治疗

作者: 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卫生院 蔡秋玲


 

“宫颈糜烂”是妇科检查报告上的常见描述,许多女性看到这个词会误以为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甚至被误导接受不必要的治疗。事实上,宫颈糜烂并非真正的“糜烂”,而是一种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或“宫颈外翻”。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释其成因、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正确维护宫颈健康。

 

宫颈糜烂不是疾病,而是生理现象

 

宫颈由两种上皮细胞组成:靠近阴道的鳞状上皮和靠近宫颈管的柱状上皮。柱状上皮较薄,外观呈红色颗粒状,肉眼观察类似“糜烂”,但实际上只是上皮细胞分布位置的正常变化。

这种现象常见于雌激素水平较高的女性,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者。由于激素影响,柱状上皮向外扩展,替代部分鳞状上皮,形成所谓的“糜烂”外观。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柱状上皮回缩,“糜烂”可能自然消失。因此,单纯的宫颈糜烂无需特殊治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医学关注

 

需要警惕的症状表现,虽然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属于生理现象,但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提示合并其他疾病,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异常阴道出血:包括非经期不规则出血、性交后接触性出血(contact bleeding)等;

病理性分泌物:脓性、血性白带,或伴有明显异味(可能提示宫颈炎或细菌感染);

HPV相关病变:高危型HPV(特别是16/18型)持续感染可能诱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规范化的筛查建议,根据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指南推荐:

基础筛查:21岁以上或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每3年进行一次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

联合筛查:30岁以上女性可采用TCT联合HPV检测,若双项阴性可将筛查间隔延长至5年;

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适当增加筛查频率。

临床处理原则,经筛查发现异常时需规范处理:

宫颈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HPV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需定期随诊;

癌前病变(CIN):按分级管理原则处理,CIN1以观察为主,CIN2/3需行宫颈锥切术(LEEP/冷刀)。

 

避免过度治疗:这些“疗法”不必要

 

在临床诊疗中,部分医疗机构常将宫颈生理性柱状上皮外移(俗称“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混为一谈,进而推荐激光、冷冻、LEEP刀(环形电切术)等治疗手段。但需明确的是,这些方法仅适用于高级别癌前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IN2)和3级(CIN3),对生理性改变不仅无效,盲目治疗还会引发诸多风险。

一方面,过度切除或烧灼宫颈组织,会破坏宫颈正常结构,使其弹性下降,未来妊娠时难以有效维持子宫张力,增加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另一方面,操作过程中若消毒不彻底、技术不熟练,极易引发术后感染,导致宫颈炎症、盆腔炎等,创面出血还可能引发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此外,不必要的治疗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检查费、手术费、术后护理费等。

其实,宫颈生理性柱状上皮外移若无明显症状,且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筛查结果正常,无需特殊治疗,仅需定期随访观察,关注宫颈变化即可。

 

如何科学维护宫颈健康

 

“上工治未病”,预防宫颈病变远比治疗更为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们可通过以下举措,有效降低宫颈病变风险。

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病变的重要防线。推荐9 - 45岁女性积极接种,尤其要争取在首次性行为前完成接种,此时身体免疫系统对疫苗反应更佳,能获得更持久的保护。

安全性行为也不容忽视。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避孕套,可减少HPV病毒传播风险,为宫颈健康加上一层“安全锁”。

同时,要避免阴道冲洗。阴道本身有自净功能,冲洗会破坏其菌群平衡,让有害菌有机可乘,增加感染概率,不利于宫颈健康。

此外,即便接种了HPV疫苗,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按照专业指南定期进行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HPV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宫颈的异常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将宫颈病变扼杀在萌芽状态。

 

结语

 

宫颈“糜烂”多属生理现象,女性不必为此过度焦虑、盲目治疗。了解其本质后,应将关注重点放在科学预防与定期筛查上。接种HPV疫苗筑牢免疫防线,坚持安全性行为降低感染风险,避免阴道冲洗维护菌群平衡,并依指南定期筛查。唯有以科学认知为指引,以积极行动为保障,方能全方位守护宫颈健康,拥抱美好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