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儿童肠套叠:藏在腹痛背后的“定时炸弹” - 数字报刊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要点 孕期遇上B族链球菌,别慌! 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与防治 儿童肠套叠:藏在腹痛背后的“定时炸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肠套叠:藏在腹痛背后的“定时炸弹”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黄鑫鑫

 

凌晨三点,急诊外科接到一位母亲抱着蜷缩成一团的男童冲了进来。1乐乐面色苍白,额头布满冷汗,呕吐物沾湿了前襟,双腿不自主地屈曲着。这种场景在儿童医院急诊外科并不罕见,每年有近千例类似患儿被确诊为肠套叠——这种起病急骤、进展迅猛的儿童急腹症正成为威胁幼儿健康的隐形杀手据《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统计,我国0-3岁儿童肠套叠年发病率高,而较大部分患儿因家长延误就诊导致病情加重。这个看似陌生的医学名词,实则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一、肠套叠的致命陷阱:当肠道开始叠罗汉

肠套叠并非简单的肠道折叠,而是近端肠管像望远镜般套入远端肠腔的特殊机械性梗阻。在套叠部位,肠系膜血管受到挤压形成绞窄性肠梗阻,这种双重打击会在6-12小时内引发肠壁缺血坏死,继而导致穿孔性腹膜炎。对婴幼儿来说,这种病理改变就像体内埋藏的定时炸弹。

发病机制中存在三个关键要素:肠道动力紊乱、局部解剖异常和病毒感染。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在腺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后,Peyer淋巴结增生形成套叠起点,异常蠕动的肠管带着这个起点向前推进,形成套叠头部。这就是为什么肠套叠好发于5-24个月婴幼儿,尤其是体型偏胖的男童(男女比例3:1)。

病程进展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初期(12小时)以阵发性哭闹、呕吐为主;进展期(12-24小时)出现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晚期(24小时)则表现为感染性休克、腹胀如鼓。这种阶梯式加重的特点,正是肠套叠最危险的生物学特性。

 

二、识别预警信号:每个家长都该知道的危险四重奏

阵发性腹痛是肠套叠最典型的首发症状,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剧烈哭闹,每次持续2-3分钟,间隔10-20分钟反复发作。这种特殊的疼痛规律源于肠道痉挛性收缩,随着套入肠管的延长,疼痛间隔会逐渐缩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少数的患儿可能没有明显哭闹,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

特征性呕吐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初期为胃内容物,12小时后转为黄绿色胆汁,最终可能呕吐粪渣样物质。这种呕吐性质的演变,反映着肠道梗阻平面从高位向低位发展的过程。临床上大部分患儿在发病6小时内出现呕吐症状。

果酱样大便是肠套叠的标志性体征,由肠黏膜缺血坏死、血液与黏液混合形成。这种血便往往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但需要警惕的是,约1/3的患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腹部触诊时,腊肠样包块多位于右上腹,触之如面团感,在腹痛间歇期更易触及。

 

三、与时间赛跑:现代医学的破局之道

诊断金标准是腹部超声检查,典型图像显示同心圆征假肾征,准确率可达95%以上。对于临床表现典型的患儿,即使超声未发现明确征象,也应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这种检查手段同时具备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价值。

空气灌肠复位术是首选治疗方案,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将气体经肛门注入结肠,利用气压推动套叠肠管复位。理想复位时机是在发病24小时内,成功率可达85-95%。但需严格掌握禁忌证:病程超过48小时、出现腹膜刺激征或休克症状者,必须立即手术。

开腹手术适用于灌肠失败或存在肠坏死的情况。现代腹腔镜技术可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但术后仍需密切观察肠管活力。

 

四、打破认知迷思:科学防治的五个维度

在预防层面,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具有特殊意义。虽然肠套叠病因复杂,但研究证实接种疫苗可使发病率降低。喂养方面,建议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添加辅食,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引发肠道功能紊乱。

日常护理需要把握三个要点:记录排便日记、注意腹部保暖、控制剧烈运动。特别要避免在饱餐后立即进行大幅度体位改变,这可能诱发肠道异常蠕动。对反复发作的患儿,应排查是否存在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器质性病变。

当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伴呕吐时,家长切忌盲目使用止痛药或止吐药,这些药物可能掩盖病情。正确的做法是立即禁食禁水,记录症状发作规律,并及时就医。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民间流传的揉肚子处理方法存在导致肠穿孔的风险。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肠套叠早已不是不治之症,但它的威胁性始终与时间密切相关就像本文开篇的乐乐,因家长在发病3小时内及时送医,通过空气灌肠成功复位,住院4天即康复出院。这个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对肠套叠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着治疗结局。当我们真正读懂孩子哭闹背后的密码,掌握识别危险信号的技能,就能为生命赢得最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