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血管就像城市的道路,而血脂就是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车辆太少,物资无法正常运输;车辆太多,又可能造成“堵车”,甚至引发“交通事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梗等。因此,定期检查血脂,就像给血管做一次“交通管理”,确保“道路”畅通无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脂四项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成为血管健康的“守护者”。
血脂四项:血管健康的“四大护法”
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总胆固醇(TC):血脂的“总指挥官”
总胆固醇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它的正常范围应<5.2 mmol/L。
过高(≥6.2 mmol/L):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
过低(<3.1 mmol/L):可能影响激素合成(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膜稳定性,甚至增加脑出血风险。
小贴士:胆固醇并非“万恶之源”,它是细胞膜、激素和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关键是要保持平衡!
甘油三酯(TG):能量的“储备粮”
甘油三酯是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正常值应<1.7 mmol/L。
过高:可能导致胰腺炎,并促进动脉硬化。
过低:可能提示营养不良或甲亢。
常见误区:很多人以为不吃肥肉就能控制甘油三酯,其实甜食、酒精、精制碳水(如白米饭、蛋糕)才是主要“推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管清道夫”
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它能将血管壁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正常值应≥1.0 mmol/L(男性)或≥1.3 mmol/L(女性)。
理想水平:>1.6 mmol/L,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
过低(<1.0 mmol/L):提示动脉硬化风险增加,常见于肥胖、吸烟、缺乏运动人群。
如何提升HDL-C?
? 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
? 摄入健康脂肪(深海鱼、坚果、橄榄油)
? 适量饮用红酒(仅限健康人群,每日≤100ml)
? 避免吸烟和久坐(吸烟可降低HDL-C 5%~1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管破坏者”
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它会把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理想值应<3.4 mmol/L(健康人),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2.6 mmol/L,极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1.8 mmol/L。
越高越危险:LDL-C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头号敌人”。
控制关键:减少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奶茶)的摄入。
最新研究:近年发现Lp(a)(脂蛋白a)也是独立危险因素,但普通血脂检查不包含,高危人群可额外检测。
血脂异常:无声的“血管杀手”
血脂异常就像潜伏的“隐形杀手”,早期毫无症状却悄悄损害血管。数据显示我国40%成年人存在血脂异常,但知晓率不足30%。高危人群尤其要警惕:40岁以上男性因代谢下降风险增加;绝经后女性失去雌激素保护;肥胖者风险是正常体重3倍-5倍;糖尿病患者70%伴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中风风险增8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C可达常人2-4倍;长期高脂高糖饮食或酗酒者(每日脂肪超80克风险增3倍,每周饮酒超300ml甘油三酯升20%)。就像45岁张先生,忽视LDL-C 4.5mmol/L结果两年后突发心肌梗死,血管已严重狭窄。定期检测、早期干预是关键,别等血管“堵车”才后悔!
血脂检查:多久查一次?怎么查?
健康成年人:每3~5年查一次。
高危人群(如“三高”患者):每6—12个月查一次。
检查前: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结果。
报告解读小技巧:
看比值:TC/HDL-C比值>5,提示心血管风险较高。
动态观察:单次异常可复查,持续升高需干预。
科学调脂:吃动结合,稳住血脂
稳住血脂需要“三管齐下”:第一,聪明饮食。优选深海鱼、坚果、燕麦等健康食材,拒绝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烹饪多用蒸煮炖。第二,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提升好胆固醇(HDL-C)15%,降低坏胆固醇(LDL-C)10%。第三,合理用药。若3—6个月生活方式调整无效,他汀类药物可降LDL-C达50%,贝特类降甘油三酯30%~50%,新型PCSK9抑制剂效果更佳。但要切记:降脂药必须长期坚持,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脂反弹。记住这个“健康公式”:优质饮食+适度运动+规范用药=血管长久健康!
总之,血脂四项检查能为我们提供血管健康预警信号,定期检测,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并干预,就能为血管健康保驾护航,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重视血脂四项,就是重视血管健康,为美好生活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