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突发剧烈腹痛绝非小事,胃肠穿孔便是这样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它如同消化道上的“决堤”,让胃或肠壁破孔,致使内容物泄漏至腹腔,引发严重感染与炎症。其常见发生部位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危害性极大,可导致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了解胃肠穿孔的相关知识,包括症状、手术指征、术后护理及预防方法,对我们守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胃肠穿孔是什么
胃肠穿孔指的是胃或肠壁出现破孔,使得消化道内容物泄漏至腹腔,恰似水管破裂,食物残渣、消化液等流入原本无菌的腹腔,进而引发严重的感染和炎症反应。
常见发生部位集中在胃溃疡穿孔(多见于胃窦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阑尾穿孔以及由憩室炎或肿瘤导致的结肠穿孔。胃肠穿孔的危害不容小觑,泄漏的消化液和食物残渣会引发严重的腹膜炎;细菌毒素一旦入血,可能危及生命,导致感染性休克;而严重感染还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像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都可能受到损害。因此,对于胃肠穿孔,必须高度重视,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风险,保障身体健康。
哪些症状提示胃肠穿孔
胃肠穿孔发作时,症状表现十分典型且危急。最突出的就是突发刀割样剧烈腹痛,疼痛起初局限在上腹部,而后迅速扩散至全腹,患者深呼吸或是移动身体时,疼痛会明显加重。体格检查能发现腹部肌肉紧张如木板,按压时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同时患者常伴有多种伴随症状,比如发热,体温往往超过38.5℃,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等情况,若血压下降,则提示可能出现休克,情况十分危急。在影像学检查方面,立位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而腹部CT能更精准地显示穿孔位置和腹腔积液情况,为确诊胃肠穿孔提供重要依据。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必须尽快就医,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哪些情况必须立即手术
出现以下情况需尽快手术。若确诊胃肠穿孔超过6小时,此时腹腔感染程度会加重,手术难度增加,并发症风险也会升高。若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如血压下降(<90/60mmHg)、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皮肤湿冷,必须立即手术。部分小穿孔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强力抗生素治疗,但24小时内无改善仍需手术。此外,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这类特殊高危人群,更需积极手术。
手术方式如何选择
在胃肠穿孔的手术治疗中,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常用方式之一。它适用于穿孔时间短(<12小时)、患者一般情况稳定且无严重腹腔感染的情况。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显著优点,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康复。
而对于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感染严重或需要广泛探查的患者,传统开腹手术更为合适。虽然其切口较大(10 - 15cm),但视野更清晰,便于医生彻底冲洗腹腔,确保手术效果。此外,穿孔修补术也是常用治疗手段,常用方法包括单纯缝合修补(适用于小穿孔)、网膜覆盖加强以及生物补片修补。若患者出现大范围肠坏死、肿瘤性穿孔或严重炎症性肠病,则需进行肠段切除术,以切除病变肠段,保障患者健康。
术后注意事项
胃肠穿孔术后护理十分关键。饮食方面,术后至少禁食3 - 5天,待肠功能恢复(排气)后开始进流食,再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普食。引流管护理也不容忽视,需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避免牵拉打折,待医生评估后方可拔除。抗生素使用方面,通常需静脉用药7 - 10天,且要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不可擅自停药。复查也有明确时间节点,术后1周复查血常规,2周复查伤口,1个月评估恢复情况,溃疡患者还需复查胃镜。
如何预防胃肠穿孔
预防胃肠穿孔需从多方面着手。确诊溃疡后,要规范用药4 - 8周,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根除治疗,且不可擅自停用抑酸药。饮食上,应规律进餐、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及餐后剧烈运动。用药需谨慎,避免长期大量服用NSAIDs,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高危人群,如长期服用止痛药者、有溃疡病史者等,要定期检查。
结语
胃肠穿孔危害极大,可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其症状、手术指征、术后护理及预防方法至关重要。大家要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出现不适及时就医。重视胃肠健康,才能远离胃肠穿孔威胁,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