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失眠无忧,中西医合璧来解愁 - 数字报刊系统 脑梗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血管堵塞的早期信号与应对措施 肠道不健康,试试粪菌移植 失眠无忧,中西医合璧来解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眠无忧,中西医合璧来解愁

作者: 广东实验中学 曾裕龙


在生活中,失眠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客”。晚上辗转反侧,白天精神萎靡,不仅影响工作和学习,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那么,面对失眠这个“顽敌”,我们该怎么办呢?别担心,中西医合璧,帮你解忧!

 

一、认识失眠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失眠。失眠,简单来说,就是晚上睡不好觉,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导致白天功能受损,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等。短期失眠可能由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而长期失眠则可能与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生活习惯有关。

 

失眠的危害可不容小觑。长期失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大,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对待失眠,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二、中医看失眠

 

中医对失眠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常见的辨证分型有心火亢盛、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等。

 

那么,中医有哪些调理失眠的好方法呢?

 

1. 食疗: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有些食物确实能帮助改善睡眠。比如,酸枣仁粥,用酸枣仁加粳米煮粥,有养心安神的作用;还有百合莲子汤,百合和莲子都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心火亢盛型的失眠患者。

2. 穴位按摩:人体上有许多穴位能调节睡眠,比如神门穴、三阴交穴等。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拇指轻轻按揉这些穴位,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会感到一股酸胀感,这就是穴位在发挥作用了。

3. 中药调理:中药中有许多能安神助眠的药材,如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不过,中药讲究辨证施治,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生活起居: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适度运动也能帮助改善睡眠,但切记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三、西医看失眠

 

西医对失眠的诊断更加科学化,通常会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睡眠监测等手段来确诊。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安眠药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手段,如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等。不过,安眠药有依赖性和副作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非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来改善睡眠。此外,光照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也能帮助改善失眠。

 

四、中西医结合治失眠

 

中西医结合,就像是一场“双剑合璧”,在治疗失眠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西医则擅长对症治疗。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

 

其实,这并不难。比如,对于心火亢盛型的失眠患者,可以在中医食疗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西医的安眠药来短期辅助睡眠。同时,还可以结合西医的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而对于肝郁化火型的失眠患者,则可以在中医穴位按摩和中药调理的基础上,加入西医的光照疗法,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

 

具体实践时,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比如:

 

* 早上:起床后进行适度的晨练,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帮助身体唤醒。

* 白天: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中午可以适当休息15-20分钟,但不要过长,以免影响晚上睡眠。

* 傍晚:避免剧烈运动和兴奋性的活动,如喝咖啡、看恐怖片等。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等。

* 晚上:睡前进行穴位按摩,如按揉神门穴、三阴交穴等。然后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或酸枣仁茶,帮助大脑放松。如果入睡困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使用安眠药。

 

五、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调理

 

除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调理也非常重要。

 

1.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失眠的关键。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不要把工作中的烦恼带回家。可以尝试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大脑放松。

2. 饮食调节:饮食对睡眠的影响也很大。我们要多吃一些有助于改善睡眠的食物,如牛奶、香蕉、燕麦等。

3. 作息规律: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对改善失眠至关重要。我们要尽量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不要熬夜和赖床。这样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总之,失眠并不是不可战胜的“顽敌”。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调理,就能战胜失眠,拥有健康的睡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