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胃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很多人误以为胃癌是“突然找上门”的绝症,实际上,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除遗传等不可变因素外,大多与日常“伤胃习惯”密切相关。几类胃癌高发人群若不及时改掉这些习惯,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一、先搞清楚:你是不是胃癌高发人群?
想要预防胃癌,先要明确自己是否属于高发群体。以下几类人需重点关注:
*40岁及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修复能力逐渐下降,长期受外界刺激后更易病变。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胃癌,自身携带相关易感基因概率更高,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有慢性胃病的人: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长期接触伤胃因素的人: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或常吃腌制、熏烤食物,这些习惯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二、要远离的5个习惯及应对方法
1.长期吃腌制、熏制、烧烤类食物
生活中,很多人离不开咸菜、腊肉、熏鱼、烤串。但这些食物含有亚硝酸盐,进入胃后会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形成致癌物“亚硝胺”,长期食用会刺激胃黏膜,引发癌变。
具体做法:
控制频率和量:每周吃这类食物不超过1次,每次只吃小份,如烤串最多2-3串,咸菜只吃1小碟。
用新鲜食物替代: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番茄)和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它们富含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胺形成,保护胃黏膜。
改良烹饪方式:肉类尽量选择蒸、煮、炖,如把腊肉换成新鲜瘦肉,把烤鱼换成清蒸鱼。
2.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
现代人常打乱吃饭节奏,饿肚子时胃酸直接刺激胃黏膜,暴饮暴食时胃过度扩张,黏膜受挤压、摩擦易破损,长期如此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溃疡,增加癌变风险。
具体做法:
固定三餐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固定,如早餐7-8点、午餐12-13点、晚餐18-19点。
把握“七八分饱”的度:吃饭放慢速度,吃到“不饿但还能再吃几口”就停筷。
备点“应急健康餐”:工作忙时,在办公室备全麦面包、原味坚果、苹果等,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3.长期吸烟、过量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使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易糜烂、出血;酒精尤其是高度酒,会腐蚀胃黏膜,导致水肿、发炎,长期饮用还会引发“肠化生”(癌前病变)。
具体做法:
吸烟:能戒就尽快戒,若戒不掉可去医院戒烟门诊求助,医生会推荐戒烟药物或心理干预方法。
饮酒:尽量不喝,若实在要喝,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等于500毫升啤酒、150毫升红酒或50毫升低度白酒),女性不超过15克,且不喝高度酒,避免空腹喝酒。
4.爱吃烫食、吃饭太快
人体胃黏膜能承受的最高温度约60℃,超过65℃的烫食会“烫伤”胃黏膜,长期反复烫伤会使黏膜失去保护能力;吃饭太快,食物未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里,会摩擦胃黏膜,增加消化负担。
具体做法:
刚做好的饭菜、热汤先放5-10分钟,用嘴唇轻碰感觉不烫嘴再吃。每口饭至少咀嚼15-20次,减轻胃负担,避免吃多。热面条、热粥,先用勺子舀起来吹凉再吃。
5.长期熬夜、压力过大
熬夜会使身体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胃黏膜修复困难;长期压力大、焦虑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胃蠕动减慢,诱发胃炎、胃溃疡,增加癌变风险。
具体做法:
每天尽量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别刷手机、别工作,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助眠。每天留30分钟做喜欢的事,如散步、瑜伽、画画、和朋友聊天。吃饭前情绪不好,先深呼吸5分钟,等情绪平稳再吃。
三、最后提醒:高发人群一定要定期筛查
除远离上述习惯外,定期做胃癌筛查也很关键。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等出现胃痛、胃胀、黑便等症状时,往往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差。
建议40岁及以上的高发人群,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胃镜能直接看到胃黏膜情况,及时发现微小癌前病变,早干预、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平时出现长期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或大便颜色变黑(像柏油一样),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胃癌预防并不难,无需特殊“养生秘诀”,只需从日常小事做起:远离伤胃习惯,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觉,定期做好筛查。坚持下去,就能有效降低胃癌风险,守护好“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