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深夜高烧突然抽搐,双眼上翻,家长往往惊慌失措,做出错误操作,增加孩子受伤风险。其实,6个月到5岁儿童高烧惊厥虽常见且吓人,但多数良性,掌握正确方法就能帮孩子减少伤害。
一、正确认识高烧惊厥,避免过度恐慌
高烧惊厥是孩子体温骤升(通常超38.5℃)时,大脑神经受刺激出现短暂异常放电,导致身体抽搐。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僵直或抽动、双眼上翻或凝视、偶有口吐白沫或流口水,一般1-5分钟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也很少发展成癫痫。
不过,有几种“危险信号”需立即送医:惊厥持续超5分钟;24小时内反复抽搐多次;抽搐后意识不清、嗜睡叫不醒;伴随呕吐、呼吸困难、脸色发青,这些可能是复杂型惊厥或由其他疾病引起。
二、紧急应对,3步操作保安全
孩子高烧惊厥时,家长要按“先保呼吸、再记情况、后做处理”的顺序,做好以下3步:
第一步:保持呼吸道通畅
孩子抽搐时,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喉咙易致窒息。要让孩子平放在坚硬地面或床上,如客厅地板(铺薄垫子)、卧室床,避免放在沙发、椅子等软处。迅速将孩子翻成侧卧位,左边右边均可,让分泌物顺嘴角流出。解开孩子衣领,松开腰带或裤子松紧带,若嘴里有分泌物,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轻擦嘴角周围,切勿用手、筷子或勺子伸进嘴里抠。同时,别强行约束孩子,让其自然抽搐,做好防护避免撞到家具。
第二步:记录惊厥情况
家长要记录3个关键信息:惊厥开始时间,如“晚上9点15分开始抽”;持续时间,如“抽了3分钟就停了”,超过5分钟未停立即打120;具体表现,如“全身抽还是只有手脚抽”“有无口吐白沫”“叫他有无反应”。若手边有体温计,等孩子抽搐缓解、意识稍恢复后,测腋下体温并记录,如“抽搐后体温39.2℃”。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第三步:惊厥缓解后及时降温+观察状态
抽搐停止后,要做好降温,避免体温再次升高引发抽搐。物理降温要温和,别用酒精擦浴,也别盖厚被子“捂汗”。正确做法是用温毛巾(水温32-34℃,用手背试不烫)轻轻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每次擦10-15分钟。若体温超38.5℃且孩子意识清醒,按体重给孩子吃儿童专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仔细看说明书算剂量,别凭感觉加量,也别同时吃两种退烧药。此外,要多观察孩子精神状态,若能正常哭闹、要水喝、玩玩具,可先在家观察;若一直嗜睡、烦躁不安或拒绝进食、喝水,要及时送医。
三、后续护理,助力孩子恢复
惊厥缓解后,日常护理很重要,能帮孩子更快恢复,减少再次惊厥风险:每天早、中、晚各给孩子测一次腋下体温,体温超38℃先做物理降温,如用温毛巾擦身体;体温快到38.5℃时提前吃退烧药,控制体温。给孩子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泥、鸡蛋羹,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肠胃负担。让孩子多喝温白开水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睡眠,别让孩子过度劳累。
四、早预防,降低高烧惊厥发生概率
第一,及时控制体温
孩子发烧后,别等体温升到39℃再处理,超38.5℃就及时吃儿童退烧药。感冒、流感高发季节,每天多测几次体温,如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各测一次,发现发烧早处理。
第二,增强孩子体质
平时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如早上或傍晚去公园散步、晒太阳,每天30分钟左右,提高抵抗力。饮食上保证孩子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鸡蛋、牛奶,不挑食偏食。
第三,家里备好应急物品
提前买好儿童专用退烧药、电子体温计、干净纱布或毛巾,放在显眼处,如客厅抽屉。记住家附近医院急诊电话或提前查好去医院路线。
五、避坑提醒,这几个错误做法别犯
误区一:强行喂药、喂水
孩子抽搐时意识不清,喂药、喂水会让液体呛进气管致窒息,必须等意识完全恢复、能正常吞咽后再喂。
误区二:抱孩子狂奔送医
抽搐时抱孩子跑易造成外伤,影响呼吸道通畅,加重窒息风险。应先原地做好防护,等抽搐缓解后平稳抱孩子去医院。
误区三:迷信偏方止抽
“掐人中能止抽”“涂风油精能缓解”无科学依据,掐人中可能掐破孩子皮肤,涂风油精会刺激孩子皮肤和呼吸道,加重抽搐。
看到孩子高烧惊厥,家长紧张心疼正常,但越慌越易出错。多数高烧惊厥良性,按正确步骤应对,出现危险信号及时送医,平时做好预防,家长就能冷静应对,做孩子的“保护神”,助其安全度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