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食异物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尤其是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更为普遍。因此,预防儿童误食异物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和看护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引导,在家庭和学习环境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一、宝宝误食异物的常见原因
1.小玩具是儿童误食异物中的常见类型,包括玩具零件、磁力珠、巴克球、弹珠、五子棋、五角星、硬币、纽扣、电池等。
2.在饮食方面,家长若未仔细清理食物中的鱼刺、果核或碎骨片,在进食过程中容易被儿童误吞。
3.精神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更容易将异物放入口中。
4.常见的洗护用品,如沐浴露、洗发水、洗洁精、洗衣液等。
二、宝宝误食异物的预防措施
1.家庭环境的安全布置是预防儿童误吞异物的重要措施。家长应建立危险品清单,明确标识家中可能引发误吞风险的物品,并将其放置在儿童无法接触到的地方。例如,电池、磁性玩具、尖锐物品等应存放在上锁的抽屉或高处柜子中。同时,家长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玩具,避免提供含有小零件或易脱落部件的玩具,以降低误吞风险。
2.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教育同样重要。家长应经常教导儿童不要将非食物类物品放入口中,并通过日常对话、游戏等方式强化这一观念。对于年幼的儿童,家长应密切关注其行为,一旦发现儿童将异物放入口中,应立即阻止并检查是否已经吞下。如果儿童自述误吞异物,或家长目击儿童吞入异物,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检查。即使儿童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部分异物可能在体内滞留并引发严重并发症。
三、宝宝误食异物后如何正确处理
1. 初步判断:在儿童误吞异物后,家庭成员的应急反应能力至关重要。在发现孩子误食后,应第一时间明确误食物品的种类、数量和时间,观察孩子的反应。其次是迅速评估所处环境的安全性,以防止进一步的危险发生,延误病情或造成二次伤害。
2. 紧急处理:
(1)宝宝误食的是尖锐物体,如纽扣电池、针、玻璃碎片等,应避免让其活动,防止异物在体内移动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2)误食强酸强碱类清洁剂时,家长应先让孩子大量漱口,饮用清水或牛奶、植物油以保护胃肠道,随后尽快就医。
(3)在就医途中避免让孩子进食或饮水,防止采取如喝醋、吞馒头、催吐等错误处理方式。
(4)如果孩子误食小玩具,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面色发青、呕吐或无法发声等情况,说明异物可能已经卡在气道,切记不要自行尝试用手指抠取,以免将异物推得更深或造成二次伤害,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
1岁以下婴儿(不可用腹部冲击,避免损伤肝脏):
①施救者坐姿,将婴儿俯卧于前臂,前臂贴胸部,手托下颌,使婴儿头部低于躯干。
②用另一手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向下冲击5次(类似拍背)。
③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正,两手指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快速向下按压5次(类似心肺复苏按压)
④重复拍背和按压,直到异物排出。如果儿童已失去意识,需立即停止冲击,改为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1岁以上儿童(可采用腹部冲击)
①施救者站立于儿童身后,双腿分开呈弓步让儿童背靠自己的腿部,保持其身体前倾。
②双臂环抱儿童腰部,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儿童腹部正中线,肚脐与剑突连线之间。
③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直到异物排出。如果儿童已失去意识,需立即停止冲击,改为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5)孩子出现重度梗阻,表现为无法说话、咳嗽无力、面色发绀或失去意识,家长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实施心肺复苏时,应先检查孩子是否有反应,若无反应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维持其生命体征。在急救过程中,家长应尽量保持镇定,确保操作规范,提高抢救成功率。
(6)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儿童,家长也应密切观察其后续表现,如是否出现腹痛、呕吐、流涎、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面对儿童误食异物的紧急情况,家长的快速反应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提高安全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