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感染却是患者和家属最担忧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千万人因手术相关感染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其实,只要掌握科学方法,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做好防护,就能有效躲开感染风险。
一、术前:做好 “准备功课”,筑牢感染防线
手术前的准备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感染风险。很多人觉得 “进了医院就靠医生”,却忽略了自身准备的重要性,这恰恰给感染留了 “突破口”。
重视皮肤清洁,减少细菌残留:手术区域的皮肤若有细菌残留,可能在手术中通过切口进入体内引发感染。术前 1-2 天,需用医院提供的专用抗菌皂液清洗全身,重点清洁手术部位(如腹部手术需重点清洗脐部,骨科手术需清洁手术侧肢体),清洗时避免用力搓揉造成皮肤破损。若手术部位有毛发,医生会安排专业备皮(去除毛发),切勿自行用剃刀刮除,以免刮伤皮肤留下感染隐患。
管理基础疾病,稳定身体状态: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术后感染概率,术前需遵医嘱将血糖控制在空腹 7.8mmol/L 以下;高血压患者要稳定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手术创口愈合;若存在感冒、咳嗽、皮肤红肿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推迟手术,防止原有感染扩散。
规范个人物品,降低污染风险:进入病房后,尽量减少携带私人物品,尤其是毛绒玩具、厚重衣物等易藏污纳垢的物品;贴身衣物选择纯棉、宽松款式,每日更换并在医院指定区域晾晒;手机、水杯等常用物品,可使用医院提供的免洗消毒凝胶擦拭表面,避免手部接触后间接传播细菌。
二、术中:主动配合医护,守住 “无菌底线”
手术过程中,患者看似 “被动”,但正确配合能帮助医护人员维持无菌环境,减少感染风险。
严格遵守禁食禁水要求:通常手术前 6-8 小时需禁食、2 小时禁水,若擅自进食饮水,可能导致术中呕吐、误吸,不仅影响手术安全,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若术前口渴,可少量用清水湿润嘴唇,切勿进食任何食物或饮料。
固定体位不随意移动:手术时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调整患者体位,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约束带,此时切勿随意扭动身体。一方面,随意移动可能导致手术器械移位,影响手术操作;另一方面,可能破坏手术区域的无菌布单,让细菌有机会接触创口。若感到不适(如头晕、疼痛),可轻声告知医护人员,切勿自行调整体位。
配合完成皮肤消毒操作:手术开始前,医生会用碘伏等消毒剂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会远超手术切口范围,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刺痛感,需保持耐心配合,不要随意收缩肢体,确保消毒彻底,减少皮肤表面细菌数量。
三、术后:做好 “细节护理”,阻断感染途径
术后恢复期是感染的高发期,很多患者因忽视细节护理,导致感染 “趁虚而入”。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为康复 “保驾护航”。
1. 切口护理:牢记 “三不原则”
术后切口是感染的主要 “入口”,需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不触摸:不要用手直接触摸切口或敷料;
不沾水:术后一周内(具体时间遵医嘱)避免切口沾水,洗澡时可用防水贴保护,不慎弄湿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更换敷料;
不擅自换药:切勿自行购买药物涂抹切口或更换敷料,不同手术切口护理要求不同,擅自操作可能破坏愈合环境。
2. 呼吸道护理:掌握 “有效咳嗽” 方法
术后患者因疼痛不敢咳嗽,易导致痰液在肺部积聚,引发肺部感染。正确做法如下:
咳嗽时用双手轻轻按压切口两侧,减少疼痛;
采取 “深呼吸 - 屏气 3 秒 - 用力咳嗽” 流程,咳出肺部深处痰液;
若痰液黏稠难以咳出,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3.手卫生护理:做到 “随时清洁”
术后患者及家属的手卫生是阻断感染传播的重要环节,需注意:
清洁时机:接触患者前、后,更换敷料后,处理引流液后,都需清洁双手;
清洁方式: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消毒。
结语
医院感染并非 “不可防”,它的发生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密切相关。只要患者及家属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就能有效躲开感染风险,为手术成功和术后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