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防蓝光眼镜真相大揭秘 - 数字报刊系统 急性过敏,皮肤瘙痒咋缓解? 胸痛突袭别慌!这些信号要认准 防蓝光眼镜真相大揭秘 老人用药,科学把控要“加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蓝光眼镜真相大揭秘

作者:宁明县妇幼保健院 甘爱欣

 

孩子上网课、刷电子绘本,眼睛离屏幕越来越近,还总揉眼睛、眯眼,不少家长便把防蓝光眼镜当作保护孩子视力的“万能神器”。然而,儿童近视猛增原因复杂,防蓝光眼镜并非“护眼万能盾”。本文将为您揭开蓝光与近视的关系、防蓝光眼镜的真相,并分享有效的护眼方法。

 

儿童近视猛增,“蓝光”是罪魁祸首吗?

要了解防蓝光眼镜的作用,需先认识“蓝光”。蓝光是可见光,晒太阳、看电子设备、用LED灯都会接触到。蓝光有好有坏,有益蓝光如白天自然光中的蓝光,能帮助调节睡眠、改善情绪;有害蓝光主要是电子屏幕发出的短波长蓝光,过量接触会让眼睛不适。

 

但儿童近视猛增并非蓝光所致,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是近距离用眼过多。孩子学习娱乐常接触书本和屏幕,眼睛睫状肌长时间紧绷,失去调节能力,进而近视。

二是户外活动不足。医生公认这是儿童近视重要诱因,孩子每天户外活动少于2小时,眼球发育易出问题,近视风险大增。

三是不良用眼习惯。躺着看绘本、在昏暗灯光下看屏幕、连续看电子设备超1小时不休息等,这些习惯对眼睛伤害大,却常被忽视。

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正常看屏幕接触的蓝光会直接导致儿童近视。过量蓝光主要危害是让眼睛疲劳、干涩,影响睡眠,比如睡前看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孩子睡不好可能间接影响视力,但它并非近视“元凶”。所以,别把儿童近视都怪到蓝光头上,也别认为戴防蓝光眼镜就能万事大吉。

 

防蓝光眼镜真相大揭秘,避开这些“坑”

很多家长盲目给孩子买防蓝光眼镜,实则可能越戴越伤眼,需先明确三点:

 

并非所有孩子都需佩戴。防蓝光眼镜不是儿童必备品,仅医生诊断孩子对蓝光敏感(看屏幕即眼疼流泪),或因网课每天需连续看屏幕超过4小时且无法减少时,才需考虑。多数孩子日常看屏幕12小时,中间及时休息就能缓解眼疲劳,盲目佩戴会让孩子眼睛适应过滤光,降低对自然光线的敏感度,影响视力发育。

劣质防蓝光眼镜反而伤眼。市面上低价““三无”产品”多不达标:有的过滤蓝光比例超50%,导致屏幕颜色失真,孩子眯眼、凑近看会加重眼负担;有的镜片无专业光学处理,有光学偏差,长期戴易视物模糊、头晕,影响眼球发育。

 

还要避开“戴镜就不用控屏幕时间”的误区。防蓝光眼镜仅辅助缓解疲劳,不能替代用眼控制,即便戴镜,孩子连续看屏幕1小时不休息,睫状肌仍会紧张,近视风险仍在,控制用眼时间才是关键。

 

保护儿童视力,这5个方法更有效

想真正保护孩子视力,不用依赖防蓝光眼镜,做好以下5件事即可。

 

1.严格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记住“3个20”

孩子每看屏幕、看书20分钟,就停下,看向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20秒,让睫状肌放松。同时,规定孩子每天屏幕总时间:3-6岁幼儿每天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每天不超过2小时,且每次连续看屏幕不超过30分钟,中间必须休息。

 

2.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

无论天气如何,每天带孩子到户外2小时,如早上上学前在小区活动,下午放学后去公园玩耍,周末爬山、放风筝。自然光线能刺激眼球健康发育,抑制近视发生。孩子上网课,课间也可以到阳台、窗边晒太阳。

 

3.培养正确用眼习惯

家长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看书写字时,胸口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手离笔尖一寸;看屏幕时,屏幕中心比眼睛低10-15度,距离至少30厘米,避免低头、凑近看。

注意环境光线,别在昏暗房间或阳光直射处看书写字、看屏幕;晚上看屏幕要开室内灯,避免屏幕亮周围暗导致眼睛疲劳。

 

4.期检查视力,早发现早干预

孩子3岁起,每半年带其去医院眼科或正规视力检测机构查视力,建立“视力档案”。若发现孩子经常揉眼睛、眯眼、歪头看东西,或视力检查异常,及时就诊,早期干预可避免近视加重。

 

5.改善饮食和睡眠

饮食上,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西兰花、蓝莓、蛋黄等,保护视网膜;少吃甜食,过多甜食影响钙吸收,不利于眼球发育。睡眠方面,3-6岁孩子每天睡1012小时,小学生每天睡9~10小时。睡前1小时别让孩子看屏幕,避免蓝光影响睡眠质量,让眼睛充分休息。

 

儿童近视防控不能靠戴防蓝光眼镜解决。家长别再盲目跟风买护眼产品,应把精力放在控制孩子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用眼习惯上。科学护眼,才能帮孩子守住“清晰视界”,远离近视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