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或栓子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它不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还可能危及生命。在我国,脑梗已成为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幸运的是,多数脑梗是可以预防的,而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血小板:双刃剑,既止血又促栓
要理解抗血小板药的作用,首先得认识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从而止血。这一机制对防止外伤出血至关重要。然而,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比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壁变得粗糙甚至出现斑块破裂,血小板也会在这些“异常”部位聚集,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或堵塞脑血管,就可能引发脑梗。
因此,血小板就像一把双刃剑——正常情况下保护我们,异常情况下却可能成为“帮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就是适度抑制血小板的过度活跃,防止有害血栓形成,同时又不至于影响正常的止血功能。
哪些人需要抗血小板药?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两类人群:
一是已有脑梗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病史的患者。这类人群属于“二级预防”对象,即防止疾病复发。研究显示,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可使脑梗复发风险降低约20%–25%。
二是存在多个脑梗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心房颤动(部分情况需用抗凝药而非抗血小板药)等。这类属于“一级预防”,是否用药需医生综合评估出血风险与获益后决定,并非人人适用。
常用抗血小板药有哪些?应如何选择?
(一)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阿司匹林:历史悠久、价格低廉、证据充分。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剂量(通常为75–100毫克/天)即可有效预防血栓,是多数患者的首选。
2.氯吡格雷: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它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来抑制聚集。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如胃肠道反应严重)或某些高危患者(如近期发生脑梗或支架术后),医生可能会选择氯吡格雷,或与阿司匹林联用(称为“双抗治疗”),但双抗通常只用于短期(如21天内),以避免出血风险增加。
3.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属于较新型药物,在特定人群中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4.吲哚布芬:可逆抑制环氧化酶,胃肠道损伤小,适合阿司匹林不耐受者,临床证据较少。
(二)药物选择原则
需个体化评估:无禁忌证时,冠心病、脑梗死一级预防首选低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耐受者换用氯吡格雷或吲哚布芬;急性心梗、支架术后需短期联用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同时兼顾经济条件与药物可及性。用药期间定期查血常规、大便潜血,监测出血风险,异常及时就医调整。
如何有效服药?该监护那些疗效性以及安全性?
很多人误以为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这是极其危险的想法。抗血小板药不是“治病药”,而是“防病药”。一旦开始服用,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坚持,除非出现严重副作用或医生另有指示。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反弹性激活”,反而增加血栓风险。
同时,服药期间需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出血,如牙龈出血不止、皮肤瘀斑增多、黑便、血尿等。若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就医,但切勿自行停药。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
药物虽关键,但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脑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药物+生活”双管齐下:
1.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推手,必须通过饮食、运动和必要时药物将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过量饮酒则升高血压,增加风险。
3.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
4.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5.定期体检:尤其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颈动脉超声等。
总之,脑梗可防可控,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对于高危人群和已患病者,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复发的重要防线,不可轻视,更不可随意停用。同时,健康生活方式是药物疗效的坚实基础。只有医患携手、药物与生活并重,才能真正筑起脑梗预防的“防火墙”,守护大脑健康,远离卒中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