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西结合,给高血压“降降温” - 数字报刊系统 孕早期孕吐,吃对食物就能缓解 冠心病为何总爱“找茬” 中西结合,给高血压“降降温” 病案追踪,健康趋势早知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结合,给高血压“降降温”

作者:容县中医医院 姚雪雪


高血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控制高血压不能仅依赖单一方式,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手段,能从不同角度为血压“降温”,帮助大众更科学地管理血压,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方法。

 

高血压无形的健康威胁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应小于120mmHg 且舒张压小于80mmHg。若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 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一大特点是“隐蔽性”,早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往往在体检或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才被发现。但即便无症状,长期高血压也会持续损害血管和器官,比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扩大、肾功能下降等。

 

西医视角:精准控压,打好基础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临床常用的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并发症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降压药需长期服用,不可自行换药、停药或增减剂量,否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是血压管理的基础,需贯穿治疗全程。饮食上,要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少吃咸菜、腌肉、酱菜等腌制食品,同时控制油脂和糖的摄入,多吃芹菜、菠菜、西兰花等蔬菜,以及苹果、蓝莓、猕猴桃等水果。运动方面,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即可。

 

作息上,要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体重超标或肥胖者需积极减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可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争取每月减重1-2斤。此外,还需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饮酒者要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中医视角:辨证调理,改善体质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体质失衡相关,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内阻、阴虚阳亢等,调理核心是“辨证施治”,通过简单可行的方法帮助改善身体状态,辅助控制血压。

 

穴位按摩是中医调理的便捷方式,适合日常操作。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时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按,每次1-2分钟,每日2次,能帮助缓解头晕、头痛。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同样每次1-2分钟,每日2次,有助于平抑肝阳,辅助调节血压。

 

食疗辅助需根据证型选择食材,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肝阳上亢型患者常伴有头晕、面红、烦躁等症状,可适量饮用菊花茶,取5-10克菊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痰湿内阻型患者多有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表现,可多吃冬瓜,冬瓜能清热利湿,可煮汤或清炒食用。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怒伤肝”,情绪激动、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易导致血压升高。日常可通过深呼吸调节情绪,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5-10分钟;也可听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心情,避免情绪大幅波动。

 

中西结合:协同作用,提升效果

 

中西医结合管理高血压,能发挥“1+1>2”的效果。西医的药物治疗可快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避免血压骤升对器官造成急性损伤;中医的辨证调理则能改善患者体质,减少血压波动,缓解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管理血压。

 

具体搭配时,服用降压药期间,可根据自身证型配合中医调理,比如肝阳上亢者喝菊花茶、按揉太冲穴,痰湿内阻者吃冬瓜、按揉太阳穴,既能辅助控压,又能改善身体状态。同时,生活方式干预需中西医理念结合,西医强调的控盐、运动、减重,与中医重视的情志调节、辨证食疗相辅相成,比如在坚持快走运动的同时,通过听音乐调节情绪,在控制盐摄入的同时,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食材,形成全面的血压管理方案。

 

不过,要避免两个常见误区:一是不相信西药,仅靠中医调理降压,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血压无法及时控制,增加并发症风险;二是只依赖西药,忽视生活方式干预和中医调理,长期下来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大、药物副作用明显等问题。

 

结论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血压管理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因血压暂时正常就放松警惕,更不能自行停药。日常要牢记核心管理方法: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根据体质进行中医辨证调理,同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