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张大爷爬两层楼梯就扶墙喘气、胸口发紧;李姐加班时突然胸闷;甚至有人毫无征兆就因心脏问题入院。这些不适,很可能是冠心病在 “找茬”。很多人觉得冠心病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它就像 “隐形杀手”,会通过身体信号提醒你。下面就聊聊冠心病为何总爱 “找茬”,以及如何应对。
冠心病 “找茬” 的信号,别当成小毛病
冠心病发作信号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错过最佳应对时机后果严重。
1. 最典型的信号:胸痛
这种痛不是针扎刺痛或肋骨钝痛,更像是心脏被攥紧、胸口压大石,憋得喘不上气。疼痛多在胸部中间或偏左,有时蔓延至肩膀、胳膊,一般持续几分钟,不超过15分钟,若超20分钟可能是心肌梗死,需马上就医。
2. 容易被忽视的 “隐藏信号”
走路快、爬楼梯时突然气短,歇会儿就好;没干活运动却莫名出冷汗、身上发凉;牙疼去牙科检查无问题,尤其是左边牙疼;肩背疼、嗓子发紧,这些都可能是冠心病的信号。
3. 重点提醒:这些人出现信号要立刻检查
40岁以上人群,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或家里有冠心病患者,出现上述信号别忍,也别随便吃止痛药,应马上去医院做心电图、查血脂。
冠心病总 “找茬” 的 5 个根源
冠心病 “找茬” 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主要与以下 5 个因素有关。
1. “吃” 出来的问题:高油高盐高糖,血管里堆满 “垃圾”
很多人爱吃油炸食品、腌菜、腊肉,炒菜油多,奶茶、甜点不离手。这些食物会使血液里脂肪、胆固醇增多,形成斑块堵塞血管,导致冠心病。
2. “懒” 出来的麻烦:不爱运动,血管越来越 “脆”
现在人们上班盯电脑,下班躺沙发,运动少。长期不运动,身体代谢变慢,脂肪堆积,血管失去弹性,变脆变硬,冠心病风险升高。
3. “作” 出来的风险:吸烟喝酒,直接 “伤害” 血管
吸烟(包括二手烟)会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变窄变硬,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斑块形成。喝酒过量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给冠心病可乘之机。
4. 身体自带的 “隐患”:三高患者,风险比普通人高 3 倍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血管的 “天敌”。高血压冲击血管壁,使血管变厚变窄;糖尿病损伤血管内皮,让 “垃圾” 易附着;高血脂使血液脂肪超标。“三高” 人群不控制指标,得冠心病概率比普通人高 3 倍以上。
5. 躲不开的因素:年龄和遗传,要多留个心眼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老化,40 岁以后血管弹性下降,冠心病风险逐年增加。若直系亲属有冠心病,自己得病概率也会升高,需注意预防。
不想被冠心病 “找茬”,做好这 5 件事
冠心病虽可怕,但并非防不住,从日常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就能降低被 “找茬” 概率。
1. 饮食调整:记住 “多吃 3 样,少吃 3 样”
“多吃 3 样”:每天吃够一斤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每天吃 200 克左右低糖水果,如苹果、橙子、蓝莓;主食加全谷物,如用燕麦、糙米代替一半白米饭、白面条。
“少吃 3 样”:每周吃红肉不超过 500 克,换成鸡肉、鱼肉等白肉;少吃加工肉,如香肠、培根、腊肉;每天盐不超过 5 克,油不超过 25 克。
2. 坚持运动:选温和的方式,别盲目 “猛动”
不用追求高强度运动,每天散步 30 分钟,或每周慢跑 3 次、每次 30 分钟,也可打太极、跳广场舞。别突然剧烈运动,运动时胸口不舒服要马上停下。
3. 改掉坏习惯:戒烟要彻底,喝酒要限量
吸烟者要彻底戒烟,戒烟后血管会慢慢恢复弹性,冠心病风险降低。喝酒者要控制量,男性每天酒精量别超过 25 克,女性别超过 15 克,能不喝最好。
4. 控制基础病:按时吃药,定期监测
有 “三高” 的人要遵医嘱按时吃药,定期监测指标。高血压患者每天测一次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每周测 2-3 次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 7mmol/L 以下;高血脂患者每 3-6 个月查一次血脂。
5. 定期检查:40 岁以上,每年做次 “心脏体检”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 “心脏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检查、血压测量,有条件可做心脏超声。有冠心病家族史或 “三高” 者,每半年检查一次。
冠心病不可怕,预防是关键
冠心病 “找茬” 大多与生活习惯有关,预防不难,就是吃对饭、多运动、改坏习惯、控好基础病、定期检查。现在冠心病越来越年轻化,与其等它 “找茬” 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养成好习惯。记住,心脏是身体的 “发动机”,保护好它,才能享受生活,让冠心病离自己远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