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生儿拒奶怎么办 - 数字报刊系统 新生儿拒奶怎么办 能谱CT看心脏,结构一目了然 小儿高热惊厥的家庭护理要点 2型糖尿病足,预防胜于治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生儿拒奶怎么办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莫民英

新生儿喂养是育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母乳或配方奶为新生儿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对其健康至关重要。然而,部分新生儿会出现拒奶现象,这让许多新手父母感到焦虑和困惑。拒奶不仅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入,还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信号。因此,了解新生儿拒奶的原因、掌握应对方法以及明确何时需要就医,对父母来说十分必要。本文将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科普,为父母提供实用的指导。

新生儿拒奶的常见原因

新生儿拒奶,是指婴儿表现出对母乳或奶瓶的抗拒行为,可能表现为转头躲避、哭闹、含乳后不吸吮或吐出乳头等,这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生理、喂养方式及环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理因素:口腔问题中,鹅口疮较为典型,由真菌感染引起,新生儿口腔内会出现白色斑膜,吃奶时这些斑膜受到刺激,会让宝宝感到疼痛,从而拒绝吃奶。口腔溃疡也会导致类似情况,口腔黏膜的破损在吃奶时被奶水刺激,引发疼痛,使宝宝不愿进食。舌系带过短限制舌体上台,导致含乳困难。消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新生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出现腹胀,腹部鼓鼓的不适感会让宝宝拒绝吃奶。肠绞痛发作时,宝宝会突然剧烈哭闹,身体的不适也会影响其正常吃奶。呼吸问题方面,鼻塞会使新生儿在吃奶时无法正常呼吸,为了呼吸顺畅,宝宝可能会停止吃奶。感冒时,新生儿身体处于不适状态,也可能出现拒奶的情况。

2.喂养方式:乳头混淆是常见的一种,当宝宝习惯了奶瓶奶嘴的吸吮方式后,可能会对妈妈的乳头产生抗拒,因为两者的吸吮感觉存在差异。奶量或流速不合适也是重要原因,奶量过多时,宝宝来不及吞咽,容易呛到,进而拒奶;奶量过少,宝宝吸不到足够的奶水,也会失去耐心而拒绝。奶流速度过快,宝宝难以适应,容易呛奶;流速过慢,宝宝吸起来费力,同样可能导致拒奶。

3.环境与心理因素:环境嘈杂时,周围过大的声音、频繁的人员走动等会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吃奶,从而出现拒奶现象。过度喂养也是一个原因,若之前给宝宝喂得太多,宝宝还没有饥饿感,就会拒绝吃奶。此外,新生儿对环境和照顾者较为敏感,陌生的环境或照顾者的变化可能让宝宝缺乏安全感,进而通过拒奶来表达这种不安。

应对新生儿拒奶的具体方法

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新生儿拒奶,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帮助宝宝恢复正常吃奶。

对于生理因素引起的拒奶,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处理。若怀疑宝宝存在口腔问题,如鹅口疮或口腔溃疡,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喂奶后可适当喂点温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减少口腔内细菌或真菌滋生。舌系带过短经儿科医生评估后行门诊小手术解决。面对消化问题,当宝宝腹胀时,家长可顺时针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这样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缓解腹胀不适。肠绞痛发作时,可抱着宝宝轻轻摇晃,或者用温毛巾热敷宝宝的腹部,以减轻疼痛,让宝宝感觉舒适一些,从而愿意吃奶。呼吸问题方面,若宝宝鼻塞,可用生理盐水滴鼻,待鼻痂软化后,再用吸鼻器轻轻将其吸出,保持鼻腔通畅。如果宝宝感冒了,要让其多休息,若症状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治疗,待身体恢复后,拒奶情况通常会有所改善。

调整喂养方式:对于乳头混淆的宝宝,可在其不太饿的时候尝试亲喂,减少奶瓶的使用次数,让宝宝逐渐适应妈妈乳头的吸吮方式。在调整奶量和流速方面,母乳喂养时,若奶流过快,妈妈可轻轻按压乳晕,减缓奶流速度,避免宝宝呛到;奶粉喂养时,要根据宝宝的月龄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奶量和流速适宜,避免宝宝因不适而拒奶。

改善环境与心理状态:喂奶时,应营造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周围的干扰,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让宝宝能够专注于吃奶。要合理安排喂养时间,避免过度喂养,一般新生儿2-3小时喂一次奶,按照宝宝的需求进行喂养,让宝宝保持适当的饥饿感。此外,喂奶时多与宝宝进行皮肤接触,轻轻抚摸宝宝,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增强其安全感,有助于宝宝顺利吃奶。

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若新生儿拒奶情况经上述方法未缓解,且出现拒奶超6小时、精神差(嗜睡、反应迟钝),或伴随发热、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症状,以及拒奶后体重不增反降时,需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新生儿拒奶是较为常见的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了解拒奶的常见原因,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的状态,当出现需要就医的情况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