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肥胖儿童,饮食运动咋平衡 - 数字报刊系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预警 肥胖儿童,饮食运动咋平衡 仅关注心电图正常,不一定心脏没有问题 脾脏受伤了,并非都要做手术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胖儿童,饮食运动咋平衡

作者: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 郑满秀

如今儿童肥胖问题逐渐增多,不少家长误将“肥胖”当作“壮实”,忽视了潜在健康风险。儿童肥胖是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标准,脂肪过度堆积的状态,短期会导致孩子运动耐力差、易疲劳,还可能产生自卑心理,长期则增加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改善儿童肥胖,关键在于科学平衡饮食与运动,而非盲目节食或高强度锻炼,本文将为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

儿童肥胖不是“壮”,暗藏健康隐患

儿童肥胖不是 “长得壮”,而是体内脂肪过度堆积,超出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体重范围。短期来看,肥胖儿童运动易疲劳、耐力差,稍多活动就气喘,还可能因外形被调侃,产生自卑内向性格;长期会影响骨骼发育、增加关节负担,提高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概率。家长需重视,通过饮食与运动科学搭配改善,不能认为 “孩子胖点没关系”。

饮食调整这样吃,营养够还不胖

饮食调整核心是营养均衡,而非减少总量。三餐搭配需合理:早餐含优质蛋白与全谷物,如一个鸡蛋、一杯牛奶配一小碗燕麦粥,满足上午能量需求;午餐保证足量蔬菜,搭配瘦肉、鱼虾或豆制品,主食选杂粮饭或全麦馒头,少用精制米面;晚餐清淡为主,减少主食,多吃蔬菜与易消化蛋白(如豆腐、鸡胸肉),避免睡前过量进食。

零食选择要区分 “推荐” 与 “避免”:推荐新鲜水果、无糖酸奶、少量原味坚果,补充营养且控糖控油;避免高糖零食(糖果、蛋糕)、高油零食(薯片、炸鸡)及含糖饮料(可乐、果汁饮料),这类食物热量高、营养少,易加重肥胖。同时培养良好习惯:规律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防暴食,进餐时不看电子设备,家长不强迫 “吃完碗里饭”,按孩子饥饿感适量添饭。

选对运动,轻松动起来

为肥胖儿童规划运动,需选低强度、易坚持的类型,避免高强度运动增加负担。日常可每天安排30分钟快走或慢跑,在公园、小区即可完成;每周 3 次跳绳或游泳,跳绳简单,游泳能减轻关节压力,都适合肥胖儿童;还可结合兴趣开展球类游戏(篮球、足球)或亲子户外运动(爬山、骑行),兼顾锻炼与互动,提高孩子积极性。

运动强度以 “微微出汗、不疲劳” 为标准,不追求高强度(如长时间快跑、负重训练),防止肌肉拉伤与产生抵触心理。每天累计运动不少于1小时,可分2-3次:如晨起快走15分钟、放学后跳绳20分钟、晚饭后散步25分钟,避免一次性过量。运动前后需注意:赛前5-10分钟热身(拉伸、慢走),赛后放松(慢走、深呼吸);高温、雾霾天选室内运动(瑜伽、跳绳)。

远离“致胖陷阱”,培养健康日常

日常习惯对改善肥胖很重要。首先减少静态时间:每天限制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视)使用,累计不超过1-2小时,避免久坐。家长多鼓励孩子参与线下活动(拼图、手工、户外游戏),让孩子主动离开屏幕,增加活动量。

充足睡眠不可忽视: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激素分泌,导致食欲增加、代谢减慢,加重肥胖。不同年龄段儿童需保证对应睡眠:6-12岁每天9-11小时,13-18岁每天8-10小时。家长要帮孩子养成固定作息,按时睡起,不熬夜、不睡懒觉,形成稳定生物钟,助力正常代谢。

家长做好 “榜样”,帮孩子坚持

家长在改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要以身作则:饮食上不挑食,主动吃蔬菜、全谷物,不买高糖高油零食与含糖饮料,不在孩子面前吃垃圾食品;运动上参与孩子计划,一起跑步、打球、散步,周末带孩子户外爬山、骑行,不自己久坐沉迷电子产品,营造健康家庭氛围,让孩子易接受健康生活方式。

引导时避免负面激励,不用“胖”“丑”“笨拙”等词批评孩子,防伤自尊、生抵触。孩子有进步(如主动吃蔬菜、坚持运动)时,及时用鼓励语肯定(如 “今天青菜吃得多,真棒”“坚持跑完30分钟,有毅力”),增强自信心。同时定期监测:每1-2个月记录孩子身高、体重,若体重无改善或运动后不适,及时带孩子咨询儿科或营养科医生,按建议调整方案。

结语

改善儿童肥胖需长期坚持,核心是家长与孩子共同维持饮食和运动的科学平衡,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家长要做好榜样,引导孩子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避开致胖误区,定期监测孩子身体状况,有问题及时就医。方法得当且耐心坚持,就能帮孩子逐步恢复正常体重,拥有健康身体与积极心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