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如娇嫩花朵,一举一动都牵动家长的心。然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一疾病,却像隐藏在宝宝肠道里的“隐形威胁”,尤其偏爱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其早期症状不显眼,但进展迅速,家长需提高警惕,为宝宝肠道健康筑起“防护墙”。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什么?为何要重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宝宝肠道的严重疾病。新生儿肠道未发育成熟,早产儿、低体重儿肠道功能更脆弱,易受细菌感染、喂养不当等因素影响,导致肠道黏膜受损、缺血,严重时肠道坏死。
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普通“吐奶”“哭闹”混淆,但进展快。若家长未及时发现,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宝宝肠道健康,还可能引发败血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威胁宝宝生命安全。新手家长要多留意宝宝日常表现,发现“不对劲”及时排查。
宝宝早期六大健康警报信号,家长需警惕
观察宝宝健康可从喂养、排便、精神、体温、呼吸循环及其他细节入手,出现以下异常需及时警惕。
1.喂养方面
宝宝此前吃奶规律,若突然抗拒喂养,不管母乳还是奶瓶,一靠近就扭头躲避、哭闹推开,喂入的奶吞咽慢或不咽,就是拒奶异常。
新生儿偶尔吐奶正常,但若吐奶次数从1-2次/天增至4-5次,量多且奶液夹黏液甚至少许咖啡色,需警惕。换尿布或穿衣时,若腹部明显鼓胀、触摸紧绷,按压时宝宝哭闹,可能是腹部异常。
2.排便情况能反映肠道健康。
母乳喂养的宝宝,正常大便多为黄色糊状,配方奶喂养的则偏稠、颜色稍深。若大便突然变成稀水样,或带有黏液、血丝(鲜红或暗红)、果酱样物质,需重视肠道问题。排便次数也需关注,平时每天排便3-5次的宝宝,若突然减少到1-2次,甚至超过24小时未排便,或腹泻次数增多至一天7-8次稀便,均属异常。
3.精神状态上
新生儿清醒时有正常活动反应,若每天清醒时间明显减少,总昏沉睡觉,声音、抚摸唤醒后仅短暂睁眼又睡,可能是嗜睡。正常时宝宝闻声转头、见光眨眼、清醒时主动蹬腿挥手,若对刺激反应差、肢体活动少且手脚软,也需留意。
4.新生儿体温
正常体温在36-37.2℃之间。若体温持续低于36℃,手脚冰凉,保暖后仍难恢复正常,或出现低热,体温在37.5-38℃之间,都可能是疾病早期信号,需多加注意。
5.呼吸与循环异常也不容忽视
正常新生儿安静时呼吸频率约40-60次/分钟,若呼吸变得急促,每分钟超过60次,呼吸时胸部起伏明显,甚至出现鼻翼扇动、嘴唇发紫,需及时排查。正常新生儿皮肤红润有光泽,若皮肤突然变得苍白、发灰,或出现类似“大理石纹”的花纹,按压皮肤后恢复血色速度超过2秒,说明循环可能存在问题。
6.其他异常情况
新生儿哭闹本属正常,但哭声若微弱、短促如“小猫叫”,或持续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可能是身体不适。新生儿出生后前几天可能有轻微体重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之后每天约增长20-30克,若体重增长缓慢,或出生1周后仍在下降,需排查健康问题。
别慌!发现异常正确处理
宝宝出现拒奶、吐奶、腹胀等情况,先暂停喂奶(包括母乳和配方奶),避免加重肠道负担,使病情恶化。第一时间带宝宝去新生儿科就诊,不要自行喂药或“再观察看看”。就诊时清晰告知医生宝宝的异常表现、开始时间、频率,以便医生快速准确判断。
医生可能安排血常规、腹部X线、大便常规等检查,家长要积极配合。确诊后,严格遵医嘱治疗,不随意质疑或调整治疗方式。
做好4点预防,降低患病风险
1. 科学喂养:早产儿、低体重儿需严格遵医嘱喂养,优先选择母乳或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奶量应循序渐进,避免一次过量。
2. 注意卫生:家长接触宝宝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配方奶喂养的奶瓶、奶嘴每次使用后需开水煮沸消毒5分钟;母乳喂养的妈妈喂奶前要清洗乳头和乳晕。
3. 关注基础健康:宝宝若出现感冒、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需及时治疗;日常注意保暖,减少感染风险。
4. 定期随访: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高危因素的宝宝,要按医嘱定期随访,由医生评估肠道功能与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问题。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虽凶险,但家长牢记早期警报信号,及时发现异常、正确应对,做好预防,就能最大程度守护宝宝肠道健康。新手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多观察、多留意,为宝宝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