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减退、合并症多,血糖控制难度大,长期血糖异常易引发糖尿病肾病、足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做好日常护理、掌握科学控糖方法,对延缓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本文从饮食、运动、用药、监测、生活细节及心理调节六方面,提供可操作的护理指导。
饮食控糖:吃对食物,血糖稳一半
饮食管理是血糖控制的基础,需遵循均衡营养原则。主食优先选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吸收,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每餐约50-75g(1 拳头大小),避免过量。蛋白质每天摄入1-2个鸡蛋、200-300ml 低脂牛奶,每周 2-3 次清蒸深海鱼,瘦肉每次 50-75g(1 手掌心大小),防止过量增加肾脏负担。
蔬菜以绿叶菜为主,每天500g(2-3 拳头大小),搭配瓜茄类,烹饪以清炒、水煮为主,每日食用油≤25g。水果需在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时食用,选择苹果、梨等低 GI(血糖生成指数)水果,每次 100-150g(半拳头大小),于两餐间(上午10点、下午3点)食用。
饮水以白开水为主,每日 1500-2000ml,忌含糖饮料;每日食盐摄入量<5g,少用酱油、蚝油等高钠调味品。
科学运动:动对身体,控糖更有效
适当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低血糖。优先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可分2-3次完成)、每周3-5次太极拳(每次20-30分钟),避免跑步、跳跃等剧烈运动,以防运动损伤或诱发心血管意外。运动时间避开空腹(防低血糖)和餐后立即(影响消化),最佳时段为上午9-10点、下午4-5点。运动前需测量血糖,若血糖<4.4mmol/L,先食用 25g 全麦面包再运动;穿着舒适透气的棉质衣物和防滑运动鞋,随身携带糖果备用。运动中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症状未缓解时及时就医。
用药管理:按时按量,不擅自调整
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口服降糖药按规定时间服用: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餐前30分钟服用,二甲双胍普通片餐中或餐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咀嚼服用,均用白开水送服,忌用茶水、牛奶送服。
若忘记服药,需咨询医生或药师,不可随意加倍补服。胰岛素注射选择腹部(脐周 2cm 以外区域,吸收最快最稳定)、大腿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等部位,注射点需轮换,每次间距≥1cm,避免脂肪增生或萎缩。注射前洗手,用 75% 酒精消毒皮肤,待酒精干燥后注射,严格按医嘱控制剂量,注射后观察 30 分钟,警惕低血糖反应。
血糖监测:定期记录,掌握波动规律
血糖监测是调整护理方案的重要依据,需规律进行并详细记录。监测时间涵盖空腹(晨起未进食、未服药前)、餐后2小时(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睡前(晚上10点左右),出现头晕、口渴等不适时随时监测。血糖控制稳定者每周监测 2-3 天,每天2-3个时间点;血糖不稳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时,每天监测 4-7个时间点(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每次监测后记录血糖值、监测时间、当日饮食(种类、摄入量)、运动(类型、时长)及用药情况,每周整理数据,复诊时带给医生,为调整降糖方案提供参考。
生活细节:小事做好,辅助控糖
足部护理是重点,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需每天用 37-40℃温水洗脚,洗脚前用温度计测水温防烫伤;洗脚后用柔软毛巾擦干,尤其注意脚趾缝,避免潮湿引发感染;擦干后检查足部皮肤,若有破损、红肿等异常及时就医;日常穿宽松棉质袜和圆头防滑鞋,不赤脚走路。
睡眠方面,每天固定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忌浓茶、咖啡,通过听轻音乐、泡脚放松,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眠不足影响血糖。
心理调节:保持好心情,控糖更轻松
不良情绪会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形成恶性循环。患者需正确认识糖尿病(可防可控的慢性病),避免恐慌或忽视;家人应多陪伴沟通、关注情绪,鼓励其表达感受与参与老年社团、糖友交流,助其丰富生活、增强信心;患者自身可通过听音乐、阅读、养花、散步等缓解负面情绪,若情绪持续影响生活和血糖,需及时找心理医生帮助。
结语
老年糖尿病护理是长期细致的工作,患者与家属需共同配合,将科学控糖方法融入日常生活并长期坚持,才能有效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让其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