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的供血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类心脏病。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许多冠心病患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患病后应静养,避免任何体力活动。然而,大量医学研究证实,科学、规律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反而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控制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关键在于,运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并严格遵守安全原则,避免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心”危机。
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的益处
规律的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具有多重益处。运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效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供氧,从而提升心肺功能。同时,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有效管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长期坚持适度运动还可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为缺血心肌提供额外血液供应。此外,运动能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体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减少心绞痛发作,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前的必要准备
医学评估:所有冠心病患者在开始运动计划前,必须接受全面的心脏功能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如平板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医生将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患者的风险等级,确定是否适合运动及可承受的运动强度。
明确禁忌证:以下情况应暂缓或禁止运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通常指发病后1周内)、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急性感染期等。
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由心脏康复医师或专业人员制定,包括运动方式、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和注意事项。
科学选择运动方式与强度
推荐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运动的核心。推荐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能持续动员大肌群,提高心肺耐力。
抗阻训练:在病情稳定、有氧运动基础良好的情况下,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轻至中等强度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每周2-3次,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代谢健康。
柔韧性训练:每次运动前后进行5-10分钟的拉伸,可预防肌肉损伤,改善关节活动度。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安全的关键。推荐采用以下方法控制:
靶心率法: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储备心率”的50%-80%。储备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例如,一位60岁患者,静息心率为70次/分,最大心率为160次/分,储备心率为90次/分。其靶心率范围为70+(90×50%) =115次/分至70+(90×80%)=142次/分。
自觉疲劳程度(RPE)评分:采用6-20级评分,运动时感觉“稍累”到“累”(RPE12-14分)为宜。患者应能正常说话,但无法唱歌。
“谈话测试”:运动中能连续说话,但语速稍慢,说明强度适中。
运动过程中的安全要点
运动过程中,安全要点需牢记。时间与频率上,每周宜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20-60分钟,餐后1-2小时运动为宜,清晨气温低、心血管风险高,可适当推迟。运动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起步,每周逐步增加时长,避免突然加大运动量。
环境方面,极端天气不宜户外运动,寒冷增加心脏负荷,高温高湿易致脱水和心率加快。运动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或喷雾剂,出现胸闷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休息并含服药物,5分钟未缓解就拨打急救电话。此外,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压迫感、明显心悸等异常症状,应马上停止运动并就医。
特殊情况的应对
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此类药物会降低心率,影响靶心率的判断。应更多依赖RPE评分和症状监测。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运动可降低血糖,需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运动前后可适当加餐。
总之,运动是冠心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规范指导的基础上。患者应摒弃“静养”误区,积极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个体化、安全的运动康复。通过长期坚持,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更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实现心脏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记住:安全第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