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来临之际,气温回暖,湿度增大,手足口病悄然进入了高发期,5岁及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成为主要侵袭对象。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患病症状易慌乱,其实多数为普通型可自愈,但重症风险不容小觑,掌握快速识别、应对及预防方法,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
先认识“普通型”:知己知彼,方可不慌
普通型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后者更易引发重症。该病传染性强,儿童聚集场所易传播,症状较轻,病程7~10天,多数孩子可自愈且不留后遗症。
典型症状有三大特点:
先发热再出疹,多数孩子发病前1~2天或初期发热,多为低热、中度发热,少数高热,持续1~2天后出疹,发热逐渐缓解。
皮疹/疱疹集中在“手足口臀”,其中,手部、足部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1~2天后变透明疱疹,周围有红晕,不破溃、不留疤,口腔黏膜疱疹易破溃成溃疡致孩子拒食哭闹,臀部肛周也可能出疹。
伴随轻微不适,部分孩子有轻微感冒或消化道症状,不影响精神状态。
护理及预防需做好:居家护理可通过温凉白开水漱口、用儿童专用口腔喷剂缓解口腔疼痛,给孩子吃温凉细软食物;用37℃左右温水洗澡护理皮疹,穿纯棉衣物防抓挠。预防需隔离孩子至症状消失后1周,消毒餐具、玩具等物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警惕“重症信号”:出现任何一条,立即就医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家长需牢记6条重症信号,出现任何一条,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不退,退烧药无效:体温超过39℃,服用退烧药后仍无法降至38℃以下,或退热后1~2小时内再次高热,且持续超过24小时。
2.精神状态差,意识异常:孩子萎靡不振、嗜睡,叫名字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无法安抚;严重时意识模糊、抽搐。
3.频繁呕吐,肢体异常:孩子频繁呕吐(每天超过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黄绿色胆汁;同时伴随肢体抖动、站立或走路不稳。
4.呼吸急促、面色异常:孩子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呼吸时鼻翼扇动、胸部或肋骨间凹陷;面色苍白、发青,或出冷汗。
5.完全无法进食进水,脱水明显:孩子因口腔疼痛拒绝进食进水,且出现脱水迹象,如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无泪、前囟门或眼窝凹陷。
6.EV71病毒感染且有基础疾病:孩子确诊为EV71型病毒感染,且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早产儿等基础情况,即使症状不严重,也建议提前住院观察。
家属应急措施:发现重症信号后,家长要保持冷静,让孩子平躺休息,头偏向一侧;若孩子发热,可采用温水擦浴辅助降温;立即拨打120或送医,途中密切观察孩子呼吸、意识状态。
家长应对三步法:从识别到应对,一步到位
第一步初步识别:手足口病易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混淆。水痘皮疹全身分布,有四阶段且疱疹易破溃;疱疹性咽峡炎疱疹仅在咽峡部,手脚臀无疹。
第二步判断程度:孩子低热、皮疹轻、精神好且能进食,按普通型居家护理;出现重症信号,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发病时间、症状及接触史。
第三步配合治疗:重症需住院,家长积极配合;普通型遵医嘱用药,无需过度治疗。
预防是根本:筑牢防护墙,少生病才是关键
(一)及时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
建议孩子在6月龄至5岁前尽早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6月龄-1岁是最佳接种年龄。疫苗需接种2剂,两剂间隔1个月。
(二)教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切断接触传播
1.勤洗手:教孩子用“七步洗手法”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双手,每次不少于20秒。
2.不接触传染源:高发期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若身边有小朋友患手足口病,避免孩子与其接触。
3.注意饮食卫生:不给孩子喝生水,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水果需清洗干净后再吃。
(三)做好“环境防护”,减少病毒滋生
1.定期家庭消毒:家里的高频接触部位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孩子的玩具、绘本每周用开水烫洗或暴晒2小时以上。
2.幼儿园防护:若孩子在幼儿园,告知老师孩子健康状况,配合幼儿园做好晨检,发现异常及时接回家隔离。
综上所述,应对手足口病,家长需认清普通型症状做好护理,牢记重症信号及时就医,按三步法科学应对,同时做好疫苗接种与卫生防护。只有科学处置,才能帮孩子平稳度过高发期,守护孩子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