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术麻醉,很多患者都会收到医生 “术前要禁食禁水” 的提醒。但不少人心里犯嘀咕:“饿着肚子做手术会不会没力气?”“少喝口水润润嗓子也不行吗?” 其实,麻醉前的禁食禁水不是 “一刀切” 的规定,而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的 “安全准则”。
禁食禁水的核心:守住 “气道安全” 这道防线
很多人以为禁食禁水是为了避免手术中 “胃里有东西影响操作”,其实更关键的原因是保护气道,防止呕吐和误吸。我们的食道和气管在咽喉部 “共用” 一个入口,平时有会厌软骨像 “小盖子” 一样,吃饭喝水时盖住气管,让食物顺利进入食道;呼吸时则打开气管,保证空气流通。但麻醉后,身体的肌肉会放松,包括控制会厌软骨的肌肉 —— 这时候 “小盖子” 就失灵了。
如果胃里还残留食物或液体,麻醉状态下可能会顺着食道反流到咽喉部,甚至误吸入气管和肺部。轻者会引发吸入性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食物残渣可能堵塞气管,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另外,空腹状态还能减少胃内压力,避免手术中胃肠胀气影响医生操作,同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尤其是胃肠手术、腹腔镜手术等,对胃肠空虚度要求更高,严格禁食禁水才能让手术更顺利,术后恢复更快。
具体 “讲究”:时间、种类有明确标准
(1)清流质食物:术前 2 小时可少量饮用
清流质食物指的是 “不含固体颗粒、能透过滤纸” 的食物,比如白开水、不含果肉的透明果汁(如苹果汁、葡萄汁)、清汤(不含油和蔬菜渣)、不含奶的咖啡或茶。这类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短,消化快,术前 2 小时喝少量(一般建议不超过 200-300 毫升),既能缓解口渴、口唇干燥,又不会增加误吸风险。
(2)流质 / 半流质食物:术前 6 小时禁食
流质食物除了清流质,还包括牛奶、豆浆、米糊、藕粉等;半流质食物则是粥、烂面条、馄饨(不含馅或少馅)、蛋羹等。这类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需要 6 小时才能基本排空,所以必须提前 6 小时禁食。
(3)固体食物:术前 8 小时禁食
固体食物包括米饭、馒头、包子、肉类、蔬菜、水果(带果肉)等,这类食物消化慢,胃排空时间长,需要提前 8 小时禁食。
(4)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有 “特殊照顾”
儿童的胃容量小,代谢快,长时间禁食禁水容易导致低血糖、脱水,所以儿童的禁食禁水时间会适当缩短。比如婴幼儿(1-3 岁),清流质食物术前 2 小时可少量喝,流质食物术前 4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6 小时禁食;新生儿(出生至 1 个月)则更宽松,术前 2 小时可喂少量葡萄糖水或母乳。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胃排空时间可能延长,医生会根据其身体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胃食管反流等)调整时间,比如有胃食管反流的老人,可能需要提前 10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确保胃内排空。
常见误区:这些 “小事” 可能影响手术安全
(1)“就吃一点点,没关系”
有些患者觉得 “吃个小面包、喝一口牛奶,量少,不会有问题”,但实际上,哪怕是一小块面包,在胃里也需要 4-6 小时才能排空,麻醉后仍有反流误吸的风险。曾有一位患者术前 1 小时偷偷吃了一个小蛋糕,麻醉时出现呕吐,食物残渣误吸入气管,导致手术暂停,紧急进行气管镜清理,后续还出现了肺炎,住院时间延长了一周。所以,“一点点” 也不能碰,只要是医生不让吃的,就必须严格遵守。
(2)“口渴得难受,偷偷喝口水”
很多患者术前会因为紧张、口干而忍不住喝水,甚至有人觉得 “白开水是清流质,喝一口没事”。但要注意,“术前 2 小时可喝” 是指 “有计划地少量饮用”,而不是 “偷偷喝”—— 如果没告诉医生,医生不知道你喝了水,按 “空腹” 状态进行麻醉,风险会增加。如果实在口渴,可以用棉签蘸温开水润润口唇,或者告诉护士,护士会根据情况帮你处理,不要自己偷偷喝水。
结语
麻醉前的禁食禁水,看似是 “小事”,实则是手术安全的 “大事”。每一个时间标准、每一项注意事项,都是医生根据无数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 “安全底线”。作为患者,我们要做的就是 “听话、配合”—— 不清楚的及时问医生或护士,不抱有侥幸心理,不违反规定。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手术更安全,术后恢复更顺利。

